参与中国救济基金的华人。
在中国救济基金作出贡献的富有华人。
南洋国家救助运动领袖,陈嘉庚的拥护者。
海南人,因为日军相信他们是共产主义者。
抗战爆发后移居新加坡的华人新移民。
有纹身的人,因为日军相信他们是三合会成员。
帮助英国的华人义勇兵。
公务员和怀疑对英国有好感的华人,例如太平绅士和立法会成员。
有武器和危害公共安全的人。
最终的死亡人数无法确定,日方声称此次行动下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只有 5 千人遇害,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则公开声明至少有 7 万人遇害。
探索频道认为这次事件对当地华人造成了历史性的影响,“华人知道日本人在新加坡的土地上洒满了华人的鲜血,这让他们产生了一种战前从未有过的想法:道义上,这座岛应该是属于他们的”。李光耀也在探索频道的采访中说:“战争的这种灾难性后果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我这一代人决定,不,不能这样下去,我们应该自己来管理这座岛,至少我们做得不会比英国人差。”也是从那时以后,李光耀隐去了之前一直使用的英文名 Harry Lee,只保留中式姓名李光耀(Lee Kuan Yue)。
1945 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新加坡重归英国管辖。但英国在战争期间未能抵御日军侵略和屠杀的事实,让新加坡的反殖民情绪和独立意识开始抬头,并在上世纪 50 年代引发了一系列被称为“马来亚紧急状态”的独立运动事件。1956 年时任总督林有福为新加坡赢得了完全的内部事务自治权。
1959 年,人民行动党以绝对的优势赢得了新加坡的第一次选举,李光耀成为了第一任总理。1963 年,新加坡加入了马来亚联合邦,组成了新的国家马来西亚。但在两年之后的 1965 年,新加坡又脱离了马来西亚。其根本原因在于新加坡一直无视马来西亚以扶持马来人经济地位为目的的国策“平权法案”,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种族冲突。这次事件不仅为新加坡带来了独立,也让新加坡从此之后的国策都围绕着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种族主义展开。
时至今日,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新加坡是全世界宗教多样性最高的国家。在语言方面,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音:英语、(中国)国语、马来语、泰米尔语。虽然英语是在正式场合使用的通用语,但仍有 20% 的新加坡居民不会读写英语。前总理吴作栋也曾表明,新加坡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新加坡没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宗教、共同的习俗。
在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中,华人传统(娘惹文化)和语言的保持却仍然是李光耀及其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之一。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随着新加坡的繁荣和中国的开放,当时的新加坡总理越来越重视新加坡华人和中国之间的联系。他曾在 1986 年告诫新加坡学生:“一旦放弃孔夫子的中庸之道,我们就成了第三世界国家。”2004 年,在他从总理退为总理导师后,开展了一场名为“华语 Cool!”的运动,旨在鼓励年轻人学习普通话,并在随后出版了 Keeping My Mandarin Alive(《我的华语不放弃》)一书,讲述自己学习华语的经历。
这种对华人传统文化的宣传,甚至对于游客来说,也是肉眼可见的。比如我在机场看到的微型娘惹文化博物馆,以及在机场休息区上播放的以中式建筑骑楼为背景的爱情故事短片。

机场娘惹博物馆展示的传统婚床

机场博物馆内的传统建筑模型

机场休息区的店铺模仿骑楼修建,其中两栋的上方是一个屏幕,正在放映一部微电影,讲的是生活在相邻两栋骑楼的一对华人男女的爱情故事,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举行了传统的中式婚礼
新加坡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它把森林变成了城市,却又让城市成为花园;它给予居民充分的保护,却也限制了他们的个人选择;它充满了多元宗教和种族,却把娘惹文化当作国家传统。
我相信,每个谜题背后都蕴藏着我们尚不了解的真相。而充满谜题的新加坡,背后有更多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

新加坡河上的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