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中國救濟基金的華人。
在中國救濟基金作出貢獻的富有華人。
南洋國家救助運動領袖,陳嘉庚的擁護者。
海南人,因為日軍相信他們是共產主義者。
抗戰爆發後移居新加坡的華人新移民。
有紋身的人,因為日軍相信他們是三合會成員。
幫助英國的華人義勇兵。
公務員和懷疑對英國有好感的華人,例如太平紳士和立法會成員。
有武器和危害公共安全的人。
最終的死亡人數無法確定,日方聲稱此次行動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只有 5 千人遇害,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則公開聲明至少有 7 萬人遇害。
探索頻道認為這次事件對當地華人造成了歷史性的影響,「華人知道日本人在新加坡的土地上灑滿了華人的鮮血,這讓他們產生了一種戰前從未有過的想法:道義上,這座島應該是屬於他們的」。李光耀也在探索頻道的採訪中說:「戰爭的這種災難性後果改變了我們的思想,我這一代人決定,不,不能這樣下去,我們應該自己來管理這座島,至少我們做得不會比英國人差。」也是從那時以後,李光耀隱去了之前一直使用的英文名 Harry Lee,只保留中式姓名李光耀(Lee Kuan Yue)。
1945 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新加坡重歸英國管轄。但英國在戰爭期間未能抵禦日軍侵略和屠殺的事實,讓新加坡的反殖民情緒和獨立意識開始抬頭,並在上世紀 50 年代引發了一系列被稱為「馬來亞緊急狀態」的獨立運動事件。1956 年時任總督林有福為新加坡贏得了完全的內部事務自治權。
1959 年,人民行動黨以絕對的優勢贏得了新加坡的第一次選舉,李光耀成為了第一任總理。1963 年,新加坡加入了馬來亞聯合邦,組成了新的國家馬來西亞。但在兩年之後的 1965 年,新加坡又脫離了馬來西亞。其根本原因在於新加坡一直無視馬來西亞以扶持馬來人經濟地位為目的的國策「平權法案」,從而引發了一系列華人和馬來人之間的種族衝突。這次事件不僅為新加坡帶來了獨立,也讓新加坡從此之後的國策都圍繞著多元文化主義和多元種族主義展開。
時至今日,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新加坡是全世界宗教多樣性最高的國家。在語言方面,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音:英語、(中國)國語、馬來語、泰米爾語。雖然英語是在正式場合使用的通用語,但仍有 20% 的新加坡居民不會讀寫英語。前總理吳作棟也曾表明,新加坡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國家,新加坡沒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宗教、共同的習俗。
在這樣一個多元的社會中,華人傳統(娘惹文化)和語言的保持卻仍然是李光耀及其接班人的重要任務之一。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隨著新加坡的繁榮和中國的開放,當時的新加坡總理越來越重視新加坡華人和中國之間的聯繫。他曾在 1986 年告誡新加坡學生:「一旦放棄孔夫子的中庸之道,我們就成了第三世界國家。」2004 年,在他從總理退為總理導師後,開展了一場名為「華語 Cool!」的運動,旨在鼓勵年輕人學習普通話,並在隨後出版了 Keeping My Mandarin Alive(《我的華語不放棄》)一書,講述自己學習華語的經歷。
這種對華人傳統文化的宣傳,甚至對於遊客來說,也是肉眼可見的。比如我在機場看到的微型娘惹文化博物館,以及在機場休息區上播放的以中式建築騎樓為背景的愛情故事短片。

機場娘惹博物館展示的傳統婚床

機場博物館內的傳統建築模型

機場休息區的店鋪模仿騎樓修建,其中兩棟的上方是一個螢幕,正在放映一部微電影,講的是生活在相鄰兩棟騎樓的一對華人男女的愛情故事,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舉行了傳統的中式婚禮
新加坡就是這樣一個矛盾體。它把森林變成了城市,卻又讓城市成為花園;它給予居民充分的保護,卻也限制了他們的個人選擇;它充滿了多元宗教和種族,卻把娘惹文化當作國家傳統。
我相信,每個謎題背後都蘊藏著我們尚不了解的真相。而充滿謎題的新加坡,背後有更多的故事等待我們去發現。

新加坡河上的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