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來新加坡,你一定會驚艷於這裡花園般的美景、現代化的設施、潔凈的街道,所有這些都會讓人油然產生某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但是只要稍加留意,你就會發現新加坡美麗的外表下其實有著更加複雜的運作規則。畢竟,只用一代人的時間就從發展中國家成為已開發國家的新加坡,不可能是個沒有故事的地方。

新加坡河的夜景
花園城市
如果你是一位遊客,在遊玩了新加坡的熱門景點後,一定會對新加坡無處不在的環保意識產生深刻的印象。在樟宜機場,行李提取處有鬱鬱蔥蔥的「室內森林」;手機充電要靠自己發電,對,就像下圖印度裔小哥那樣操作。

樟宜機場行李提取處

機場的「全自動」充電裝置
在新加坡動物園,你經常會看到野生猴子在這裡玩耍,它們住在新加坡的森林裡,和你一樣,也喜歡偶爾到動物園裡溜一溜。

野生長尾獼猴的標示牌

正在互相抓虱子的野生僧面猴
園中所有種類的動物都會有一塊介紹相關知識的標示牌,牌子上同時也會強調這種動物的存續狀況及其面臨的生存挑戰。
新加坡動物園也有動物表演,但這所謂的「動物表演」其實是一場大型環保宣傳秀。在常見動物表演中出現的訓練有素的動物演員們,在這裡卻是動不動就玩失蹤、要哄著勸著才肯上台的小頑皮鬼。而「表演」也只是馴養員帶著各種動物上台溜一圈,和台下觀眾打個招呼(如果它們願意配合的話)。最有技術含量的表演是模擬因為森林砍伐而失去家園的動物四處逃竄的場面。這裡的演員包括在台上表演「逃竄」場面的小浣熊(要放出幾隻老鼠讓它們去追),以及高潮部分同時放飛的一群水禽和鸚鵡。
這種不專業的表演,讓我對新加坡動物園產生了極好的印象。

跑來看台上看錶演的孔雀
作為世界貯水量第二大的水族館,新加坡海洋公園同樣也沒有「正經」的動物表演,能看到的唯一表演就是喂食活動,以及和海星、海螺們的互動(你可以摸摸它們的硬殼)。海豚和魔鬼魚自由遊動,不需要和人類有任何接觸。當然,在遊覽全程都有宣傳海洋保護的標示牌。在結束遊覽前,還有專門宣傳全球變暖和海洋污染危害的小展覽。

在世界第二大水族缸中游弋的魔鬼魚
除了能見到各種動物外,在新加坡,更多時候時刻將你包圍著的,是豐富的植物群和無處不在的綠化區。

公共建築中隨處可見的綠色植被
新加坡有兩處大型花園。其中新加坡植物園是一座有著 150 年歷史的花園,是世界上三座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花園中,唯一一座熱帶花園。另一處是海濱花園,它坐落在市中心中央位於濱海蓄水池附近,建立在填海陸地之上。這座花園是新加坡第三任總理李顯龍提出的「花園城市」規劃的一部分。
花園包含兩個冷卻溫室,花穹和雲霧森林。建造之初,這兩座建築的設計就以展示生態建築的節能特性為主要目的之一。花穹是世界上最大的玻璃溫室,雲霧森林則模仿了熱帶山區清涼潮濕的環境,雨水通過穹頂表面收集起來並循環製冷。整個花園的設計精密而複雜,同時在建造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雲霧森林中的巨大室內瀑布

通過精密複雜的設計實現兩座室內花園生態功能的 Supertree
新加坡為什麼會對環境保護有著超乎尋常的關注?眾所周知,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型國家,國土面積不到中國的萬分之一。
從發展中國家到已開發國家的快速轉型(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也加速了新加坡的城市化進程。在此過程中,新加坡失去了 95% 的森林;半數野生動物群和植物群都存在於自然保護區中,而這些自然保護區只占新加坡國土面積的 0.25%。
面對已經無法進一步掠取的土地資源和損失殆盡的綠色植被。新加坡採取了兩個對策。首先,通過填海的方式擴大國土面積。從獨立以來,新加坡已經通過這種方式擴大了 23% 的陸地面積。但這一過程並非是一帆風順的,因為用來填海的沙土必須來自河床和沙灘,而非沙漠,而這種資源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著巨大的需求量。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印尼、越南進口了大量的填海沙土,但在近些年,這些國家都對新加坡的沙土進口施行了限制甚至禁運。直到 2016 年,新加坡找到了新方法,開始採用從荷蘭學到的圍墾方式來填海造陸。
與此同時,因為無法繼續擴大自然保護區和野生森林的面積,新加坡開始努力讓植物和城市彼此相融。於是,就有了現在的花園城市新加坡。這也是為什麼新加坡要如此積極地宣傳環境保護的理念,並經常在生態建築方面做出大膽的嘗試。
保姆國家
新加坡另一個極為明顯的特徵是公共秩序的穩定和居民的文明守禮。這些都很好,但是,這只是硬幣的一面。
第一次意識到這件事是在新加坡的公交汽車上,當時人很少,我們也都有了座位。新加坡氣候炎熱,經常需要補水,在我正要喝剛買來的礦泉水時,我居住在新加坡的朋友制止了我,她說在公交車上喝水是違法的,被抓到會被施以 500 新加坡元的罰款。好吧,雖然有點不近人情,但至少在公共運輸上不允許吃喝也是有合理緣由的。
後來有一次,我在新加坡的大街上看到有些牆上畫著很有創意的「塗鴉」作品,我很想知道這些作品是哪些藝術家創作的。朋友告訴我,這些畫作不可能是個人藝術家創作的,因為「塗鴉」在新加坡被定義為破壞公物行為。例如,前段時間有一個美國人就因為在牆上塗鴉而被判罰了鞭刑,據說連美國總統求情都沒有用。
像這樣對居民進行「微觀管理」的法律法規還有很多。比如,新加坡不銷售口香糖,因為有一次有人把口香糖粘在了地鐵閘門之間,導致地鐵無法正常運行;新加坡大部分地區在 10 點半之後不能賣酒,因為有一次一個醉漢晚上喝多了把公共財物點燃了。另外比如在公共衛生間便後不沖廁所、在不穿衣服的情況下不拉窗簾,都會被處以罰款。

公交車展旁的招貼畫,其上內容翻譯如下:「在需要的時候,地面反應執法官就在那裡。為了保障每個社區的平靜與和諧,訓練有素的他們致力於減少衝突和暴力。這不只是一份工作,通過守護每一天,這是一份能夠真正創造不同的事業。成為執法官,加入新加坡警察。」
2019 年的「世界公正計劃」為 126 個國家做了遵紀守法的排名,新加坡排在第 13 位,在秩序與安全方面排名第 1,在執法力度方面排名第 3。但在人權方面,「無國界記者」把新加坡排在了 180 個國家中的第 151 位,在言論自由、媒體自由,以及其他一些民事、政治權利方面,新加坡相對於其他已開發國家都有著很大的限制。
新加坡有著已開發國家中最低的失業率,同時對於低收入群體,也提供了各種各樣關懷入微的福利。政府會對貧困家庭提供每月 400-1000 新加坡元(2000-5000 人民幣)的補助、政府醫院免費的醫療,以及孩子上學的學費。新加坡對公民提供的福利包括鼓勵居民去公共健身房健身的資金、每一個新出生的新加坡公民會得到高達 16.6 萬新加坡元的資助,還包括醫療方面的補助、幫助殘疾人的救濟金、為貧困學生提供筆記本電腦、各項交通補助,等等。
但同時,新加坡也通過一系列政策嚴格控制著汽車的數量。新加坡購車需繳納的關稅是汽車市場價值的 1.5 倍,同時還需要競拍有效期為十年的擁車證(COE),單單擁車證的價格就足夠在美國買一輛保時捷 Boxter 了。這也是新加坡街頭鮮少出現豪車的原因。
新加坡對居民生活的幫助和限制很容易讓人想到東南亞華人精英家庭中家長對家庭成員的支持和束縛。這也是為什麼新加坡被公認為一個「保姆國家」(nanny state)。保姆國家指的是一個國家的政府或政策過分保護或干涉個人選擇。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對此的回應是:「如果說新加坡是一個保姆國家的話,那麼我很自豪自己培養出了這樣一個國家。」
新加坡甚至對路邊攤也有著嚴格的管理。馬來西亞、印度、中國移民帶來的當地美食構成了新加坡極其豐富的飲食方式。這些價格低廉且美味的街邊美食都被政府整合成 Hawker Centre(美食中心),新加坡國家環境局會對每個食品攤進行衛生評級。整個新加坡遍布著 114 個這樣的美食中心。其中最大的一處坐落於中國城,不僅如此,這裡還有一家全世界最便宜的米其林一星餐廳。

位於中國城的美食中心

全球最便宜的米其林一星了凡雞飯
娘惹文化
所謂娘惹文化是指 15 到 17 世紀之間移民到馬來群島(現在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土生華人(也被稱為峇峇娘惹)所形成的文化。
英國總督來福士於 1819 年 1 月 28 日登錄新加坡,在他到來之前,新加坡的居民只有約 1000 個馬來人以及幾個華人,到了 1860 年,新加坡的人口迅速增長至 8 萬人,其中半數是華人。
直到 1942 年英國人被日本人打敗之前,新加坡一直都是英國殖民地,憑藉自身的深水港優勢,新加坡逐漸成為東南亞貿易的重要中心。而華人一直是經濟精英階層的重要成員。
1942 年 2 月 15 日,日軍在戰勝英軍並成功占領新加坡之後,展開了預先策劃好的針對華人的「肅清大屠殺」。因為華人是當地的重要經濟支柱,而且有些富有的華人還在經濟上支持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抵抗日本。日軍當局將以下幾類人定為「不歡迎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