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3日,中国与新加坡正式建交,如今已经走过29年的中新关系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可谓风雨同舟,和衷共济。虽然两国关系在发展中也难免磕磕绊绊,但是总体上保持了良性发展的态势。回首过往,开创未来。中新关系的发展需要两国政府和人民继续共同努力!
转载凤凰卫视2015年中新建交25周年时的《中新建交25周年纪事 李光耀进京迎破冰之旅》,回望中新关系发展的点点滴滴。

1990年10月3日,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左)和新加坡外长黄根成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签署了中国新加坡正式建交公报。中国新加坡宣布正式建交。这是两国外长签字后,相互握手表示祝贺。(以上图文来自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a/20151107/46147106_0.shtml)
原文标题:中新建交25周年纪事 李光耀进京迎破冰之旅
2015年10月05日 13:16 来源:凤凰卫视 可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观看视频。
核心提示:中国大陆战场的全面溃败使得国民党已无暇顾及年来在东南亚的经营,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地区日渐增强的影响,1950年新中国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相继与越南、印尼和缅甸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当时已独立的东南亚国家中只有亲美的泰国和菲律宾没有和新中国建交,5年之后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会议”更是为中国和东南亚营造了一个短暂的“蜜月期”。
凤凰卫视10月3日《皇牌大放送》,以下为文字实录:
中新两国正式建交 新加坡貌似我族却非我国
解说:1965年的中国正处在一场暴风雨来临的前夜,这一年在距离北京4000多公里外的南洋一个叫做新加坡的小岛独立建国,这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和中国有着独特的历史关系,短短几十年间,它就在魄力非凡的领袖带领下创造了惊人成就。
杨文昌:那么一个小国家竟然超过其他大国,成为中国外来投资第一位的国家,不过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外交当中,看似特殊的两国关系也同样阴晴难定。
许利平:新加坡对我们的一位大使就说了,说新加坡在安全上只能依靠美国,不能依靠中国。
黄海波:1990年10月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新加坡共和国正式建交,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听到新加坡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这是一个华人占总人口70%的国家,它是中国大陆以外唯一一个官方华文使用简体字的国家,貌似我族却非我国,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形容新加坡为“亲密而特殊的伙伴”,不过正是这一个与中国存在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南洋岛国与中国走进的步伐却异常缓慢,从新加坡独立建国的1965年起,直到25年以后才成为东南亚所有国家当中倒数第二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回望那段历史,种种疑问存在在我们心中,但追溯两国的交往,还要从一百多年前开始说起。
解说:1881年9月25日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北国已秋意渐来,但南洋依旧酷暑,就在这个星期天,新加坡迎来历史上第一位从北京派来的领事官,这位领事名叫左秉隆,曾任驻英法公使曾纪泽的英文翻译官,“深谙洋语,通晓西律”,但官运一直不亨通。这一年距离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开埠已过去60年,这60年里,莱佛士对新加坡这一位置极佳的优良港口的规划吸引了众多华商船队前来贸易,而原本散落在马来半岛的华人也都蜂拥而来。
柯木林(新加坡历史学者):根据1881年那个海峡殖民地的人口调查,所谓海峡殖民地就是指现在的新加坡槟城马六甲,当时的华族人口已经有八万六千人,在1886年的时候已经增加到十五万。
解说:这个时期左秉隆这位仕途不顺的“弱国”外交官出任一个“荒岛”的领事,在当时似乎并未掀起多大的波澜,不过这一事件在整个中国外交和侨务历史上却意义不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明令禁止臣民出洋,视移居海外为背叛,对于海外华人的态度,则是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黄纪凯(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清政府在早期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实行海禁的,禁止臣民跟海外交往通商,他们讲把这些人叫做自弃祖宗坟茔之人”,就是你把自己的祖坟都丢掉了,你跑了,有的抓到了以后要有重刑甚至是杀头。
解说:到了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殖民者在亚洲殖民地的开拓,资本主义的冲击使得越来越多的华工、华商出国,清政府对海外华人的政策才悄悄开始改变,1876年首任驻英大臣郭嵩涛出使英国,途径新加坡停留两日,这一次他见识到了新加坡当地华商的经济实力,也了解到华人盼望清政府能对身处海外的华人提供必要帮助,同时他考虑到新马是当时海外华人最为集中的地方,于是上疏请求在新加坡设立领事。
许利平(中国社科院亚太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我觉得是清政府更多的是,希望利用这些海外的华侨华人他们的资金来发展中国的经济,我觉得这是它主要的一个目的。
柯木林:东南亚这一代以新马为主,尤其是新加坡算是华人努力最集中也是经济最雄厚的那么这一批华人的话他们还是心怀祖国,因为当时新马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所以他们的倾向还是属于朝向中国的。
解说:另一方面从主管清朝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以来,在与外国办理交涉中,清政府也渐渐认识到外国公使驻京对中国内政情势相当了解,反观中国对他国则毫无所知,交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导致断送了中国的益。在郭嵩涛抵达英国之后就立即展开与英国外交部的谈判,希望尽快在新加坡设立领事,不过谈判过程却费了不少周折。
柯木林:英国政府反对不允许清朝政府在这里设立一个领事,反对的原因就是英国政府怕你中国在这里设这个领事所有的华人都倾向你,那我英国这个殖民地怎么办。
解说:经过几番谈判,加深中英两国签订的条约之中,除了允许英国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外,同样允许中国在英国开放的口岸派官驻扎,于是英国最终很不情愿的统一清政府的请求,但是却开出两个苛刻条件,第一领事的设立属于临时性北非永久,第二领事只能从新加坡当地选派,而不能从北京直接派遣。清政府经过考量接受了英国开出的条件,1877年新加坡当地华商侨领胡璇泽成为清政府首任驻新加坡领事,新加坡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外领事馆所在地,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胡璇泽并非清政府的专职领事,因为他还身兼俄国和日本,驻新领事,直到3年之后胡璇泽病逝,驻英法公使曾纪泽即可与英国交涉,不再迁就选用侨领担任领事的主张,而改由中国直接派遣官员就任,领事馆地位的永久性才被确定下来,左秉隆就成为第一位由北京派遣至新加坡的领事官,左秉隆前后两次被派遣到新加坡,第一次从1881年到1891年为期十年,在这十年间,中国领事馆对新加坡华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柯木林:他主办了两个文化团体,一个叫做会贤社,这个会贤社主要是针对受华文教育的一些人士,另外一个就是英语雄辩社,英语雄辩社主要是针对受英文教育的他担任主席用英语向当地的峇峇讲中国的一些孔孟思想,叫他们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主要就是要使当地的侨民有内向之心,就是心向祖国。
解说:不过,左秉隆在新加坡的举动,使得海峡殖民地政府惶恐不安,他们担心华族社会在左秉隆的诱导下,培养出太多的亲中国的人士。
柯木林:这样的这个做法使的到英国政府非常不高兴,你这样等于是来跟我抢生意,刚才我们说的,所以英国政府也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英国政府也设立一个叫做英女皇奖学金,这个奖学金目的就是挑选当地的精英分子峇峇的精英分子到英国去留学。
解说:为了不让中国领事彻底控制华族社会,殖民地政府苦思对策最后决定分化华族社会,这也为日后新加坡社会中亲华与亲英之争埋下伏笔。1907年,当左秉隆第二次来到新加坡时,时局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就在他回来的前一年,孙中山正式将同盟会新加坡分会设了晚晴园。
陈丁辉(新加坡酸中南洋纪念馆馆长):1908年的时候孙先生就把这个地方变成是南洋革命的总机关,所以他的一个目的其实是希望协调在东南亚不同地区同盟会,所以新加坡变成是一个中心。
解说:从这时开始当初清政府费心经营不惜在此与英国争夺华人影响的新加坡又成为革命党与清政府争锋博弈的海外战争。
黄海波: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打开了与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的正式外交联系,号称亚洲最强海军的北洋水师曾经第一次访问新加坡,李鸿章在其政治生涯末期最为浓墨重彩的“环球之旅”的途中也曾经在新加坡停留,1911年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让清王朝成为历史,但中华大地与新加坡的联系并未就此中断,反而在那多灾多难的年代,历经于中国军阀混战,日本侵华战争在中新之间涌现出像徐悲鸿、陈嘉庚、南侨机工这些抗战中赫赫有名的名字,他们的出现不分地域,不分国籍,用血浓于水的决心共同面对患难。
清政府倒台中国影响未消解 同德书报社见证历史
解说:1906年世纪之交的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远在南洋的新加坡成了中国革命在海外的桥头堡,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黄兴等风云人物都曾在这里策划起义,商谈国事。
陈丁辉:同盟会之所以会在新加坡晚晴园设立新加坡分会,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当时从中国南来的这些华侨,新加坡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中心点,在英国人的治理底下这个殖民城市发展的相当不错,它的船坞系统,它的基础建设、它的电报是作为一个理想的宣传革命的一个所谓的基地,所以这是孙先生看中的第二个原因。
解说: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清政府被推翻,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南洋。
柯木林:在孙中山革命成功的时候,那整个华社就是基本上很震撼而且欢腾,比如说天福宫、双林寺、金兰庙,还联合了槟城的极乐寺,跟廖内的马祖宫在豆腐街口,和尚杂技表演,和尚表演无数来向社会募捐,这个募捐等于是作为一个中华民国“国民捐(运动)”,等于是建国基金。
解说:祖国发生“改朝换代”新加坡华人社会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却不尽相同,有些人一时难以接受,其中就有曾大马革命党为乱党的《叻报》。
柯木林: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武昌起义成功,当天的《叻报》它的版面它放“大清宣统三年”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了一个礼拜,它才把“大清宣统三年”换成“岁在辛亥”,再过一个月,它又把“岁在辛亥”换成“黄帝纪元4609年”隔一年大概是1912年3月份的时候,它又把“黄帝纪元”改成“阳历第一年”,到了1913年的时候,才改成“中华民国二年”。
解说:这一对版面细节的修改正是反映了海外华人那时的复杂心理。
柯木林:我认为是一种海外华人的心态,它希望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他后盾来提高他们海外华人的地位。
解说:满清政府倒台,来自中国的影响并没有随之消减,相反,从革命过程中认识到海外华人对国家的重要作用之后同盟会以及之后的国民党对新加坡的工作更加重视。这是位于新加坡广东民路的一间书报社,名为同德,它是新加坡最早的书报社之一,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就如许多历史古迹老建筑一样,这里如今很难在讲求经济追求繁荣的新加坡引起注意,可回看100年前同德书报社在新加坡历史上也曾书写过一段传奇。
湛承宪(新加坡同德书报社社长):孙中山先生他来到新加坡有九次之多,他所接触的华侨里面他就发现到年轻的一代对祖国的认识一点都没有,连华文字讲华语都不能够。
曾福成(新加坡同德书报社顾问):当时新加坡是一个英国殖民地,所以一些新加坡人都是,当然是还是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当然是秉承孙中山创立本社,就是要鼓励我们学习华人的文化,跟了解我们这个世界的进展。
解说: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为了革命奔走于新加坡,为了传播革命思想,培养南洋华人的身份认同,再次设立了同德书报社,早年的同德书报社除了传播教育开启民智提倡移风易俗的文化外,还有一项就是政治任务,据湛社长讲当年国民政府向华社传达政策几乎都是通过同德书报执行,在同德书报社发展最鼎盛的时候甚至殖民地的英国当局也要通过他们来与中华民国政府沟通。
湛承宪:这时候它(英国当局)已经很了解同德书报社员的思想,它觉得是很好的用处,通过这方面英国跟中华民国之间一些的贸易也好,纠纷也好,都是比较容易解决。
解说:不过这样的发展没有持续多久,就被一场残酷的战争所打断。1941年12月7日日本攻击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开启,日本的目标是要通过攻占东南亚来取得当地的天然资源,因为日本当时资源匮乏,严重影响战力,如果不靠掠夺东南亚的资源经济就将在西方制裁下崩溃,而日本很清楚,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日军必须要拿下新加坡才可以彻底把英国人赶出东南亚,这也注定着这场战争将是新加坡开埠的100多年来面临的最血腥的一场战争,而早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新加坡的华人其实就已经投入到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当中。
许利平:九一八还有1937年的卢沟桥事件等等重要的历史结点上,都离不开新加坡华人资助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足迹。
解说:在日本侵略中国之际,新加坡华人在部分桥领的号召下捐钱捐物、抵制日货,宣传抗战,其中以陈嘉庚在南洋发起的抗日行动影响最为广泛。
黄纪凯:他们成立一个叫南洋华侨筹赈祖国总会,叫做南侨总会。它是几个国家不同的国家侨领组成的这么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筹款,就是募捐,筹款给中国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