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经济》是‘砺石商业评论’于2023年推出的一个重要文章专栏,试图从经济与人文融合的角度去解读全球各个核心国家的最新发展,以归纳出不同国家经济变迁背后的底层规律。本期为读者带来的国家是新加坡。
王剑 | 作者 刘学辉 | 策划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最近,中国宣布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免签后,先是马来西亚宣布对中国30天免签,新加坡随即也宣布即将对中国免签30天。
对于中国游客来说,这个决策意义令人欣喜,因为新加坡是第一个对中国免签的发达国家。
没错,人口仅564万,面积只有733.2平方公里的新加坡不仅是东南亚唯一的发达国家,更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全球最重要的服务和航运中心国家。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国在短短数十年内就完成蜕变,成为全球经济强国,实在令人惊叹。
2022年,新加坡GDP为4668亿美元,人均GDP更是高达8.28万美元,全球排名第五位。
全球有四千多家跨国公司将亚洲总部设在新加坡,超200名超级富豪在此设家族办公室,中国富豪更将这里视为隐居江湖的最佳场所。
建国历史仅五十余年的新加坡如何迅速成为全球发达国家,吸引众多跨国公司和富豪的关注?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际风云中,独善其身?
这或许得从新加坡特殊的地理环境说起。 1 新加坡的早期历史
新加坡共和国,简称新加坡(Singapore),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主要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
“新加坡”这个名字据说来自马来语“PulauUjong”(新加坡岛),意思是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
说起来,中国其实对“新加坡”并不陌生,这个国家总以不同名称出现在史书中。
三国时期,东吴刺史吕岱派遣朱应、康泰去东南亚宣示国威。康泰回国后撰写的《吴时外国传》中,记载了一个名叫“蒲罗中国”的南洋岛国,正是“PulauUjong”(新加坡岛)最早的中文翻译。
1330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因为之前元朝远征南洋失利,他在自己撰写的《岛夷志略》书中记录下“近年速古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单马锡,一月不下”,这里的“单马锡”正是今天的新加坡岛。
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新加坡被写成了“淡马锡”。无论是“单马锡”、“淡马锡”,都是爪哇语“Temasek”(海城)的音译,源自梵文“tamarasa”(黄金)。
将新加坡称为“黄金城”,并非这里盛产黄金,而是说明此地扼守马六甲海峡,往来贸易船只众多,是一个极为富庶的海港城市。
历史上,穿梭南洋的商船很早发现了新加坡的重要地理价值,与之息息相关的便是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海岸和马来半岛西海岸之间,是一条很狭窄的水域,宽度仅3公里,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主要航道,也是两个海洋间距离最短、速度最快的一条国际航道。
今天,马六甲海峡已是全球400多条航线的必经之地,每年有近10万艘货轮通过该海峡南来北往,是全球贸易往来不可或缺的“大动脉”。
长途跋涉的船只出入海峡时,需要有地方休整,毗邻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岛成了最佳选择。
巧的是,通往新加坡岛港口的新加坡海峡也是深水航道,宽度超过16公里,可容4~5艘船只对开,是天然的深水良港。
新加坡港口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4世纪,当时,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三佛齐国王子拜里米苏拉由于兵败,从巨港逃至淡马锡,杀了当地的暹罗摄政王,自立为王,宣布成为新加坡的新统治者。
随后,拜里米苏拉又在马六甲建立苏丹王朝,新加坡诸岛便始终被其王朝统治。
18世纪中叶,英国人为了维持在印度和中国取得的贸易优势,与当时苏丹王朝的柔佛苏丹订约,先后在槟城和新加坡设立贸易站,为其船只提供停泊、维修服务。
可惜,柔佛苏丹是引狼入室。1824年,英国人逼迫苏丹王朝签署协议,将新加坡正式纳入英国属地,成为其东南亚的新殖民地。
自此,新加坡不仅成为英国在远东地区转口贸易商埠和军事基地,更在其管理下化身自由港,吸引大量周边国家移民接踵而来。
到20世纪初,新加坡已是一个以华人为主,包括马来人、印度人和欧裔人等在内的多元种族的东南亚商贸枢纽和重要港口贸易城市。
二战爆发后,日本从英国人手里抢占新加坡;日本投降后,英国又恢复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
2 新加坡的独立时期
1948年,由于受到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影响,新加坡民间也暗流涌动,并举行了第一次选举。
不过,这次选举影响力不大,很多新加坡人压根不知道候选人是谁,又为何要选举,英国殖民者也并不在意。
直到4年后,剑桥法律系毕业的一位年轻律师的仗义执言,才让新加坡人醒悟过来,懂得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彼时,新加坡邮差正在发起罢工游行,抗议薪资过低,工作太累,殖民政府的官员却轻轻松松就能收入不菲。
罢工期间,工会和邮差代表找到了29岁的律师李光耀,希望他能代表公诉律师为大家提供法律援助。
李光耀是华裔后代,祖籍广东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党溪乡。

李光耀的家庭早年靠船运贸易发家,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到大一直接受着英式教育,大学时留学英国,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
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三个月后,李光耀转到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并于1949年毕业,获得“双重第一荣誉学位”,随后又在伦敦获得执业律师资格。
留学期间,李光耀深受导师拉斯基的社会主义理论影响,逐渐出现反殖民统治倾向,同情弱势群体。
因此,当对方提出没有办法支付昂贵的律师费时,李光耀没有计较,欣然接受了这份差事。
从那时起,李光耀与罢工代表积极交流,并代表他们与殖民政府据理力争,甚至还动用私人关系请来新加坡几家著名报业发文助阵。
随着罢工形势越来越严重,英国殖民者有些不安,主动提出谈判。李光耀再次出面,帮助罢工方成功取得全部诉求。
由于在这次罢工事件中起到主导作用,李光耀一夜成名,声望陡增,成为了口口相传的“人民代理人”。他也就此得到工会的支持,为其将来的从政之路奠定了基石。
1954年10月,李光耀成立了人民行动党。为了扩大影响力,他拉拢了工人领袖,马来裔领袖,以及方水双、林清祥两位比较有影响力的华人,开始积极参与地区议会选举活动。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而人民行动党也在自治邦政府的首次选举中成为立法议院第一大党,35岁的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总理。
在此期间,李光耀一直希望与马来亚联合邦合并成立“马来西亚”,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马来亚就是今天的“马来西亚”,当时还叫英属马来亚(British Malaya),简称马来亚(Malaya),是英国远东殖民地之一。
1946年-1948年,英国的海峡殖民地(1826年成立)、马来联邦(1896年成立)及五个马来属邦组建为马来亚联邦。
新加坡与马来亚只有咫尺距离,无论经济、文化都与其紧密相连,甚至淡水都得从马来亚进口。
新加坡独立后,李光耀心心念念的都是要与马来亚合并,以保证这个新生政权能平稳发展下去。
1961年,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联合起来组成联邦的想法。
李光耀积极配合,举行全民投票,最终以74%的赞成票同意并入马来亚,成为马来西亚联邦的一个州府。
1963年,马来亚联合邦同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合并正式组成马来西亚,成为君主立宪的联邦制国家。
3 新加坡的廉洁政府
遗憾的是,新加坡和马来亚这种不对称的“婚姻”,从一开始就被对方嫌弃。
一个弹丸之国,要钱没钱,要资源没资源,连基本淡水保障都提供不了,自然被大国视为负担。
马来人也很不服气,自己人多势众却很贫困,少数族群的华人却占有大量财富,很不公平。
于是,马来西亚新政府开始对新加坡的华商征重税,同时还限制他们往马来亚地区销售商品。
新加坡人也发现合并后,生活并没有变化,反而处处受到歧视和针对,也对合并越来越不满,民间甚至传出“法办李光耀,新加坡二次独立”的呼声。

李光耀十分无奈,他原本希望借助合并能让新加坡政局平稳,好专心发展经济,但现实是自己两头都不讨好。
在新马两地的强烈反对下,马来西亚政府酝酿将新加坡“逐出家门”。
1965年,马来西亚发布公告,新加坡被驱逐自立,民众尚在街头庆祝,唯独李光耀痛哭流涕。
面对记者采访时,他沉默很久才缓缓说道:“新加坡不是自然形成的国家,而是人为的。眼前困难重重,生存机会非常渺茫”。
那时的新加坡人均GDP不足500美元,不到当时日本的一半,如同被抛入大海的弃儿。
不仅如此,新加坡再次独立恰逢冷战时期,尴尬的地缘政治环境,让这个新生小国犹如诞生在荒野丛林里的弱小生命,周边尽是虎视眈眈的猎食者。
对于李光耀来说,再次独立的新加坡面临的紧要问题是生存,但自身又无自然资源,为此他定下策略:倾举国之力开放招商。
李光耀和幕僚化身推销员,满世界招商。当时很多国家连新加坡在哪都不清楚,他便从包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地球仪,努力向对方展示那个微不足道的小红点。
招商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而新加坡在殖民统治时期,黑帮纵横,腐败遍地,整个国家毫无生气,却在李光耀执政后,风气为之一变。
主要原因是李光耀在延续英国管理体制基础上,先是继续保留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其次便是以严刑峻法对内“开刀”。
1952年,新加坡在英国殖民期间,就成立了反贪污调查局。
1959年,李光耀的人民行动党执政后,将廉洁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为了生存,必须廉政;为了发展,必须反贪”,旗帜鲜明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一年后,新加坡政府将殖民时期的《预防腐败法》(POCA)进行了调整,将反贪污调查局调查对象从各级官员,直接扩大到警察及司法人员,同时还采用了更为严厉、及时的惩罚手段来阻吓腐败犯罪。
在新加坡,公职人员哪怕受贿只有几十元,都会遭到毫不客气的处罚,轻则丢掉工作,重则直接入刑。
上世纪80年代,时任国家发展部部长郑章远被查出协助开发商取得土地,从中受贿80万新币。此人曾是李光耀的亲密战友,案发后,他去求见李光耀却遭到拒绝,最后选择以死谢罪。
李光耀说,我不能帮助他,我如果帮助他,新加坡就完了。
甚至,90年代,李光耀退出政坛后,他一手提拔的总理吴作栋还曾就李光耀家人购置房产涉嫌折扣进行了调查。
经过调查,李光耀和家人并无问题,他却又主动将此事提交国会讨论,连反对党议员也表示折扣没有问题。
正是这种防微杜渐,又毫不徇私情的法制原则,使得新加坡真正做到了公职人员“不能贪、不想贪、不敢贪”。
时至今日,新加坡在全球最廉洁政府的排名一直名列前茅。
4 新加坡政府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