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面前保持中立,自然成为新加坡最明智的选择。
只是这种“中立”带有明显的时代背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受到李光耀的影响,中国和新加坡彼此走得很近,两国领导人还实现了互访。
90年代,大批中国官员前往新加坡学习考察,带回了保障房、公积金以及车牌拍卖制度。那时,新加坡从不掩饰和中国的渊源,街巷间常见条幅“讲华语,是福气,别失去”。
可到了2009年至2015年,新加坡的时任领导人便常常在钓鱼岛、南海问题上对中国大放厥词。
2018年之后,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关系紧张后,新加坡又主动与美国拉开距离,甚至还不断提出美国对华脱钩破坏世界稳定等论调。
新加坡这些看似有些“墙头草”的行为,实质正是自身在地缘政治游戏中追求自主性和利益最大化的表现,即力求在保证自己地缘安全和经济联系基础上,努力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一席之地。
保持中立还有个重要因素,新加坡多年的威权政治虽然带来经济的强劲发展,国内福利保障制度完善,但新加坡人过得并不轻松。
2020年,在英国的一份世界国家的工作时间调查中,新加坡人的劳动时间位列墨西哥之后,为2238小时,排名世界第二;而在同期的疲劳度调查中,新加坡人的疲劳得分则最高,为7.2。
这个追求效率不养懒人的国度,没有最低工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人生轨迹从小学毕业的分流就已注定,成绩优异者成为社会精英,更多人则成为技术工人。
新加坡年轻人也越来越反感一成不变的生活,甚至在网络上愤怒留言“他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得做什么吗?”
好在新加坡并不是固守不变的国家,只要需要,一切都可以变。
诟病已久的教育制度,被提上改革日程,全面改革时间设在2024年;圣淘沙的鱼尾狮,耸立20多年,曾是新加坡国家标志,因为地区开发,仍被政府下令拆除。
变与不变,其实都是新加坡经济奇迹的内核——灵动与务实。
……
2013年,李光耀在自己最后一本书《李光耀观天下》中,回忆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时刻。
欢迎晚宴上,邓公举杯向李光耀请教国家管理的成功经验。
李光耀说:新加坡华人大多数是从中国的广东、福建南下的家无寸土、目不识丁的苦力的后代;你们却很多是留守中原的达官显宦、文人学士的后代。我相信,凡是新加坡能够做到的,中国也一定能够做到,而且会做得更好。
书中最后写道:
“他返回中国后,说服人民需要向世界开放经济。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始兴旺的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