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面前保持中立,自然成為新加坡最明智的選擇。
只是這種「中立」帶有明顯的時代背景,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受到李光耀的影響,中國和新加坡彼此走得很近,兩國領導人還實現了互訪。
90年代,大批中國官員前往新加坡學習考察,帶回了保障房、公積金以及車牌拍賣制度。那時,新加坡從不掩飾和中國的淵源,街巷間常見條幅「講華語,是福氣,別失去」。
可到了2009年至2015年,新加坡的時任領導人便常常在釣魚島、南海問題上對中國大放厥詞。
2018年之後,中美貿易摩擦導致關係緊張後,新加坡又主動與美國拉開距離,甚至還不斷提出美國對華脫鉤破壞世界穩定等論調。
新加坡這些看似有些「牆頭草」的行為,實質正是自身在地緣政治遊戲中追求自主性和利益最大化的表現,即力求在保證自己地緣安全和經濟聯繫基礎上,努力在國際舞台上爭取一席之地。
保持中立還有個重要因素,新加坡多年的威權政治雖然帶來經濟的強勁發展,國內福利保障制度完善,但新加坡人過得並不輕鬆。
2020年,在英國的一份世界國家的工作時間調查中,新加坡人的勞動時間位列墨西哥之後,為2238小時,排名世界第二;而在同期的疲勞度調查中,新加坡人的疲勞得分則最高,為7.2。
這個追求效率不養懶人的國度,沒有最低工資,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人生軌跡從小學畢業的分流就已註定,成績優異者成為社會精英,更多人則成為技術工人。
新加坡年輕人也越來越反感一成不變的生活,甚至在網絡上憤怒留言「他要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得做什麼嗎?」
好在新加坡並不是固守不變的國家,只要需要,一切都可以變。
詬病已久的教育制度,被提上改革日程,全面改革時間設在2024年;聖淘沙的魚尾獅,聳立20多年,曾是新加坡國家標誌,因為地區開發,仍被政府下令拆除。
變與不變,其實都是新加坡經濟奇蹟的內核——靈動與務實。
……
2013年,李光耀在自己最後一本書《李光耀觀天下》中,回憶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時刻。
歡迎晚宴上,鄧公舉杯向李光耀請教國家管理的成功經驗。
李光耀說:新加坡華人大多數是從中國的廣東、福建南下的家無寸土、目不識丁的苦力的後代;你們卻很多是留守中原的達官顯宦、文人學士的後代。我相信,凡是新加坡能夠做到的,中國也一定能夠做到,而且會做得更好。
書中最後寫道:
「他返回中國後,說服人民需要向世界開放經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始興旺的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中國從此再也沒有回過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