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gether“艺术装置设于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的顶楼花园。(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提供)
“双语谐音字”其实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牛年里一句简单的“Happy New Year”就能化身为“Happy 牛 Year”,都是借着读音相近的中英文词汇制造“笑果”。
华文同音字众多,为谐音字创造了条件。大家觉得“花开富贵”、“大地回春”、“心想事成”等传统新年贺词千篇一律,想借谐音玩转文字,制造新意,可以理解。
问题是,近年来让大家印象较深刻的谐音字多是“翻车”的案例,其中被人吐槽得最严重的相信是2018年的“开花结狗”。
“开花结狗”可能是因文案工作者没有意识到新台两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将台湾广告人的创意照单全收的“结狗”,红蚂蚁曾经谈过,也就不再赘述。
像“兔gether”和“Happy 牛 Year”等双语谐音可能让来自其他地区的华人摸不着头脑,在本地却找得到发挥的空间,或许是新加坡人习惯中英文双语的缘故。
必须指出的是,这不是为我国的双语教育点赞。相反地,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新加坡华文水平普遍低落,谐音字用多了,恐怕误导无法辨认谐音字的观众,造成后者误以为谐音字是正确的。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玩不起”。
为谐音字加上开关引号,或以不同的颜色或字体标出,虽能帮助读者认出谐音字,却可能因为平面设计的局限而难以做到。
话说回来,用得恰当的谐音字不但引起读者共鸣,还能留下深刻印象,可说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