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gether「藝術裝置設於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的頂樓花園。(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提供)
「雙語諧音字」其實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牛年裡一句簡單的「Happy New Year」就能化身為「Happy 牛 Year」,都是借著讀音相近的中英文詞彙製造「笑果」。
華文同音字眾多,為諧音字創造了條件。大家覺得「花開富貴」、「大地回春」、「心想事成」等傳統新年賀詞千篇一律,想借諧音玩轉文字,製造新意,可以理解。
問題是,近年來讓大家印象較深刻的諧音字多是「翻車」的案例,其中被人吐槽得最嚴重的相信是2018年的「開花結狗」。
「開花結狗」可能是因文案工作者沒有意識到新台兩地之間的文化差異,將台灣廣告人的創意照單全收的「結狗」,紅螞蟻曾經談過,也就不再贅述。
像「兔gether」和「Happy 牛 Year」等雙語諧音可能讓來自其他地區的華人摸不著頭腦,在本地卻找得到發揮的空間,或許是新加坡人習慣中英文雙語的緣故。
必須指出的是,這不是為我國的雙語教育點贊。相反地,一些有識之士認為,新加坡華文水平普遍低落,諧音字用多了,恐怕誤導無法辨認諧音字的觀眾,造成後者誤以為諧音字是正確的。
簡而言之,就是「我們玩不起」。
為諧音字加上開關引號,或以不同的顏色或字體標出,雖能幫助讀者認出諧音字,卻可能因為平面設計的局限而難以做到。
話說回來,用得恰當的諧音字不但引起讀者共鳴,還能留下深刻印象,可說具有畫龍點睛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