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新加坡没历史,有人说新加坡没有自己的文化?要知道新加坡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历史很短,从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算起,不过57年的光景。但这不代表它就是个没有文化的国家。
娘惹文化
在新加坡,土生华人是指由华裔或印度裔男子与马来群岛各地的当地马来人或印尼妇女结婚后所生的后代。Peranakan(马来语中的“本地出生”)文化深受马来以及暹罗文化的影响,他们将男性称为荅荅(baba),将女性称为娘惹(nonya)。
峇峇娘惹的聚集区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槟城以及新加坡。峇峇娘惹虽然远离中国本土,但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注重孝道、讲究长幼有序,在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十分“中国化”。
他们把马来人的语言、服饰和饮食习惯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

几百年过去了,这些在当地出生的混血儿大部分已不会说汉语,他们讲的是一种综合中国福建方言与马来语的混合式语,依地区不同,参杂使用马来语与泰语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
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方面,新加坡不乏一些不错的文化人,已经输出作品到国外了,音乐有李伟菘兄弟、孙燕姿、蔡健雅等,电影有梁智强、陈哲艺。他们引进了国外的技术和连接了国外的市场。其中有些有明显的新加坡特色。
至于电影作品,近年来发生在新加坡的莫过于改编自新加坡的华裔作家凯文·关的小说的《摘金奇缘》,讲述了一位亚裔灰姑娘为爱与男友家族博弈的故事。影片中,新加坡华人文化、家庭传统和女性角色等议题都成为热门话题,被广泛讨论。

很多人也称《摘金奇缘》是写给新加坡一封浪漫的情书,因为影片中几乎囊括了新加坡所有地标性景点。金沙酒店,滨海湾公园,鱼尾狮公园,圣淘沙,摩天轮,食阁大排档,还有富豪的隐居别墅等等,玩的吃的住的面面俱到,新加坡当局也大力支持,在拍摄期间,还封锁了好几条街道协助拍摄。
新加坡独特的人文风貌和美食风情在电影中彰显得淋漓尽致,不少观众看后大呼“想立刻去新加坡旅游”。
最经典,也最成功冲出新加坡范围的,还是要数《小孩不笨》,该片是新加坡最热卖的电影之一,此电影温情洋溢,又笑中有泪。片中以深入浅出、嬉笑怒骂的方式探讨了孩子成长、教育制度及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问题,是新加坡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政治文化
李光耀执政前,新加坡在英国统治时期,只作为转口贸易港,相关经济雇佣了70-75%的劳动力,占GDP80-85%。经济结构单一畸形,工业水平严重滞后。李光耀执政后,新加坡实现了从第三世界向第一世界的跨越。
李光耀执政之后,新加坡进行了四次改革,目标分别为:进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知识型产业,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
总结这四次改革,政治、社会、经济和对外政策每次均有渐进式进步,注重多元融合,建立社保保障体系,设置严格的司法制度,重视教育,更是从开始的进口到积极吸引外资,再到国际服务和资本输出。

总结
新加坡素有“文化沙漠”之称,从狭义的“文化”来说,的确如此,因为商业活动远比文化活动活络。
但是,从“广义上来看”,新加坡的确有自己的独特文化。特别是用外国人的眼睛来看,这样的文化是非常有趣的,例如singlish文化、咖啡店文化、歌台文化、报纸上偌大的“讣闻版”文化、女佣文化等等。
诚然整体来说,比较经典意义上的文化软实力和创造力偏弱,特别是相对更加深度的文化,比如文学、电影、艺术方面,相比新加坡强大的经济和发达的社会来说,显得有些后劲不足。
这里面一部分原因是新加坡长期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实用主义的执政理念造成的。对于他们来说,人民物质生活水准高,社会有秩序是最重要的。而新加坡作为一个完完全全的移民国家和多民族国家,增强新加坡的文化影响力,对于当时的执政党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
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新加坡虽然是自由威权型国家,在政策上却允许各种各样的文化尝试,只要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问题都不会很大。
新加坡的文化谱系和它的社会肤色构成一样丰富多元,这点和很多东南亚小国相似。在很多方面,它的文化载体是由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共同缔造的结果,各派文化之间泾渭分明和旗帜鲜明的背后,其实是新加坡文化独立和自由威权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