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协助生活,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获得更好的视力。这些都是技术有利于社会的热议话题。
第三项研究是最近完成的研究,现在的计算机和机器人可以按照儿童的节奏来理解他们表达的意思并适应儿童的学习节奏,该研究表明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在与电脑或机器人交流的时候要比与教师沟通感到更加舒适,因为儿童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这是另一个技术有利于教育的领域。
但这些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材料科学的进步,几千年前日本使用的武士剑非常锋利,很适合在战斗中使用,它也可以应用于厨房刀具,这项技术已经被用于切割蔬菜和肉类。
技术的两面性是一直存在的。对于任何我们想实现的技术优势,它都有可能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误用或滥用。所以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要如何将优点最大化、将技术带来的危害最小化。
现在的颠覆性技术和先进技术将让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这是这些技术的经济结果。这里有一份麦肯锡报告,你选用移动互联网要取决于你相信谁。到2025年,移动互联网的经济影响力将达到4万亿至11万亿美元之间。
还有其他的一些技术,互联网的全球产业将达到6万亿美元。当然可再生能源行业也会变得非常庞大,但与那些数字技术行业相比则相对较小。
还有一些职业将会受到影响,如果你打算从事法律行业或会计工作,现在这些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些动荡,这还要取决于你从事的是哪种法律或哪种会计工作。大数据和互联网对金融、新产品和服务、研究资金管理、保险金和支出、风险管理与合规性产生了影响。比如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就有很大的影响,谁应该负责?如果发生了事故谁应该负责理赔?是优步还是特斯拉公司?还是你这个被动的乘客?还是由其他人赔偿?还有客户分析、数据分析、实时数据分析。
以及供应链、库存追踪和供应链的彻底转型,因为3D打印技术的出现让制造业变成了一个更加分散而非集中的行业。那么这对新加坡这样的运输中心型国家会造成哪些影响呢?新加坡之所以是运输中心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如果供应链变成全球分布模式,那又会产生哪些经济影响呢?

(2018年5月5日,Nanyang Fellow MBA 20周年庆典活动现场)
所以会有很多深远的问题会随之产生。有些行业会发生颠覆性变化。就机器学习技术而言,如果你从事的工作与报告阅读和写作分析有关,自动交易系统将让你的工作发生颠覆性改变。所以你应该先行一步。
就大数据而言,我们再也不想要人工进行客户分析工作,因为机器的处理速度更快或者是处理的数据量会更大,进行信用风险评估。
我们还看到机器人视觉处理器的出现。如果你在嘉信理财有一个财富管理账户,他们创建了一项技术,但我发现当市场走势较好的时候机器人视觉处理器会显示市场不是很好,中间有时间延迟。
如果你能幸存下来,你要好好地审视这个形势。如果你的绩效指标根据管理费用和利润而增加,那么你的职业可能就会遇到问题。
市场平台,这些只是举例说明可能遭受严重影响的一些领域。所以几个月前,NTU成立了NTU人文科技研究所。为什么成立这个机构呢?因为21世纪的这些技术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这些技术本身多么优秀,或推出的速度有多快或推出的方式有多好。主要还是取决于它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去使用和适应技术。
现在技术变化的速度就是,机构、政府、决策制定者和全球机构制定政策法规的速度跟不上新技术涌现的速度。我们从自动驾驶车辆这个领域就能看出来。那我们要如何保证技术的正确属性呢?
这绝对是新加坡南洋商学院这种久负盛名的商学院需要研究的领域。我们不仅关注金融和管理,它同样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像新加坡这种国家,既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也是创造财富和聚集财富的地方。
所以我校的人文科技研究所最初将主要关注三个领域。一是负责任地创新,这里的关键词是负责任而不是创新,因为我们的创新技术已经不少了,我们要如何做到负责任地创新。二是新型亚洲城市,因为城市化是21世纪初期的大趋势之一。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那么城市化在亚洲起到怎样的作用?新亚洲意味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智能城市、智能管理和智能领导模式。
当不存在界限——不论是国家边界还是区域界线——的大量数据成为了政策制定的基础,那领导力和管制意味着什么?如果机器学习算法根据并非你所在城市或区域的数据向你提供政策指南,这类指南的相关性是多少?你要如何制止这种现象呢?
这就是我们要面临的深远问题。我要留给你们几个问题去思考,我认为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答案,我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这些问题会在未来几年内改变你我的生活、改变所有南洋商学院毕业生的生活。
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我与其他人共同主持了一个环节,叫做未来生产顾问。另一位主持人是来自布鲁塞尔的Sharan Burrow女士,她在一个负责协调全球所有工会的组织中担任秘书长一职。

我们见过很多次面,她跟我说,据他们预测,现有的常规工作中有40%会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内消失。40%,这是他们预测的数据。
你回顾一下之前的工业革命,无数工作岗位都因此而消失了,当然我们现在的全球总人口数比之前要多很多,但工业革命创造出的新工作岗位要比它取代的工作岗位多,只不过是工作的种类有所不同,而且要花上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出现新的工作岗位。
但这一次工业革命的节奏如此之快,人们没有耐心再等个几十年,因为他们面临着失去收入来源的风险。这次工业革命同样还造成收入、教育和机会的严重两极分化与不平等现象。
因此,消极的政治动乱将会出现,而我们已经在过去几年世界各地的领导人选举中看出了端倪。如果新工作岗位出现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工作岗位消失的速度,我们就会面临严重的全球性社会动荡。
我们要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政府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高等院校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个领域内的各个行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这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成为一名受过教育的人在21世纪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来到南洋商学院读书获得了本科学位,学士学位,当你离开校园的时候可能你只有22或24岁,你的职业生涯和你的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还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到你90岁的时候你已经改变了很多次你的职业。
所以当你离开NBS的时候,你应该学习到哪些最起码的知识让你能在未来的6、70年中成功改变你的职业。这将是很长的一段时间。这就意味着今天你在经济学、数学、金融和计算等领域学到的知识将让你足以成为终生的学习者,这样你就不需要再回到大学获得另一个学位。
我们当然希望你们都回来继续读书,但你们不需要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你们成为一名生产力高的公民呢?这个问题就是,在21世纪,人类意味着什么?
有一个理论是,到2029年,我们将达到一个所谓的奇点。也就是说,据估计,2029年的时候,机器智慧将和人类智慧一样可以做出很多重要的决策。

(从左至右:南洋商学院院长,NTU校长夫人、NTU校长,南洋商学院副院长)
但这并不能完全回答刚才的问题,因为人类智慧相当复杂和微妙。举个例子,就拿人类最基本的情绪而言,比如爱、尊敬、尊严、共鸣、同情、慈善等等。机器能理解同情是什么吗?机器能理解尊严是什么吗?
而对于中国人、印度人、欧洲人和美国人而言,尊严又有着微小的不同之处,这是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它取决于你的生活经历,比如在一种文化中被视作有尊严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就可能是有损尊严的行为。
所以机器能理解这些微妙的不同之处吗?如果机器在无法理解这些概念的情况下开始处理大量数据并做出决策和提供政策指南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如果机器制定决策并给出政策指南,那么人类是否能有机会越过这个奇点、通过人为干预来推翻这些决定,还是任凭它们控制?
我们无从得知答案,那么我们现在要做些什么来达到那个奇点?当然了,技术发展的速度要远远快于人类能力发展的速度。
(中文内容根据校长先生讲话整理翻译,未经他本人审核。欢迎大家自行查找英文,阅读原版内容。)
新加坡眼:前面说好的有彩蛋呢?是的,关于工业化4.0,人工智能等热门话题,NBS作为理工背景深厚的商学院,还有更多广泛深入的探讨机会,“据预测,当今40%的常规工作将在十到二十年后消失。这一变化的核心就是全球诸多政策制定者所说的全球范围内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工业4.0”。”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阅读原文”(read more)报名参加。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