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協助生活,增強現實技術能夠幫助有視覺障礙的人群獲得更好的視力。這些都是技術有利於社會的熱議話題。
第三項研究是最近完成的研究,現在的計算機和機器人可以按照兒童的節奏來理解他們表達的意思並適應兒童的學習節奏,該研究表明患有孤獨症的兒童在與電腦或機器人交流的時候要比與教師溝通感到更加舒適,因為兒童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學習。這是另一個技術有利於教育的領域。
但這些技術也存在一些缺點。例如材料科學的進步,幾千年前日本使用的武士劍非常鋒利,很適合在戰鬥中使用,它也可以應用於廚房刀具,這項技術已經被用於切割蔬菜和肉類。
技術的兩面性是一直存在的。對於任何我們想實現的技術優勢,它都有可能被人們有意或無意地誤用或濫用。所以關鍵問題在於我們要如何將優點最大化、將技術帶來的危害最小化。
現在的顛覆性技術和先進技術將讓我們的生活發生巨大改變,這是這些技術的經濟結果。這裡有一份麥肯錫報告,你選用移動網際網路要取決於你相信誰。到2025年,移動網際網路的經濟影響力將達到4萬億至11萬億美元之間。
還有其他的一些技術,網際網路的全球產業將達到6萬億美元。當然可再生能源行業也會變得非常龐大,但與那些數位技術行業相比則相對較小。
還有一些職業將會受到影響,如果你打算從事法律行業或會計工作,現在這些行業已經出現了一些動盪,這還要取決於你從事的是哪種法律或哪種會計工作。大數據和網際網路對金融、新產品和服務、研究資金管理、保險金和支出、風險管理與合規性產生了影響。比如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就有很大的影響,誰應該負責?如果發生了事故誰應該負責理賠?是優步還是特斯拉公司?還是你這個被動的乘客?還是由其他人賠償?還有客戶分析、數據分析、實時數據分析。
以及供應鏈、庫存追蹤和供應鏈的徹底轉型,因為3D列印技術的出現讓製造業變成了一個更加分散而非集中的行業。那麼這對新加坡這樣的運輸中心型國家會造成哪些影響呢?新加坡之所以是運輸中心得益於其地理位置,如果供應鏈變成全球分布模式,那又會產生哪些經濟影響呢?

(2018年5月5日,Nanyang Fellow MBA 20周年慶典活動現場)
所以會有很多深遠的問題會隨之產生。有些行業會發生顛覆性變化。就機器學習技術而言,如果你從事的工作與報告閱讀和寫作分析有關,自動交易系統將讓你的工作發生顛覆性改變。所以你應該先行一步。
就大數據而言,我們再也不想要人工進行客戶分析工作,因為機器的處理速度更快或者是處理的數據量會更大,進行信用風險評估。
我們還看到機器人視覺處理器的出現。如果你在嘉信理財有一個財富管理帳戶,他們創建了一項技術,但我發現當市場走勢較好的時候機器人視覺處理器會顯示市場不是很好,中間有時間延遲。
如果你能倖存下來,你要好好地審視這個形勢。如果你的績效指標根據管理費用和利潤而增加,那麼你的職業可能就會遇到問題。
市場平台,這些只是舉例說明可能遭受嚴重影響的一些領域。所以幾個月前,NTU成立了NTU人文科技研究所。為什麼成立這個機構呢?因為21世紀的這些技術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並不是因為這些技術本身多麼優秀,或推出的速度有多快或推出的方式有多好。主要還是取決於它對人類的影響以及人類如何去使用和適應技術。
現在技術變化的速度就是,機構、政府、決策制定者和全球機構制定政策法規的速度跟不上新技術湧現的速度。我們從自動駕駛車輛這個領域就能看出來。那我們要如何保證技術的正確屬性呢?
這絕對是新加坡南洋商學院這種久負盛名的商學院需要研究的領域。我們不僅關注金融和管理,它同樣也會給社會帶來一定影響,尤其是像新加坡這種國家,既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也是創造財富和聚集財富的地方。
所以我校的人文科技研究所最初將主要關注三個領域。一是負責任地創新,這裡的關鍵詞是負責任而不是創新,因為我們的創新技術已經不少了,我們要如何做到負責任地創新。二是新型亞洲城市,因為城市化是21世紀初期的大趨勢之一。
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區,那麼城市化在亞洲起到怎樣的作用?新亞洲意味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智能城市、智能管理和智能領導模式。
當不存在界限——不論是國家邊界還是區域界線——的大量數據成為了政策制定的基礎,那領導力和管制意味著什麼?如果機器學習算法根據並非你所在城市或區域的數據向你提供政策指南,這類指南的相關性是多少?你要如何制止這種現象呢?
這就是我們要面臨的深遠問題。我要留給你們幾個問題去思考,我認為這些問題至今還沒有答案,我也不知道答案是什麼,但這些問題會在未來幾年內改變你我的生活、改變所有南洋商學院畢業生的生活。
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我與其他人共同主持了一個環節,叫做未來生產顧問。另一位主持人是來自布魯塞爾的Sharan Burrow女士,她在一個負責協調全球所有工會的組織中擔任秘書長一職。

我們見過很多次面,她跟我說,據他們預測,現有的常規工作中有40%會在未來10-20年的時間內消失。40%,這是他們預測的數據。
你回顧一下之前的工業革命,無數工作崗位都因此而消失了,當然我們現在的全球總人口數比之前要多很多,但工業革命創造出的新工作崗位要比它取代的工作崗位多,只不過是工作的種類有所不同,而且要花上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出現新的工作崗位。
但這一次工業革命的節奏如此之快,人們沒有耐心再等個幾十年,因為他們面臨著失去收入來源的風險。這次工業革命同樣還造成收入、教育和機會的嚴重兩極分化與不平等現象。
因此,消極的政治動亂將會出現,而我們已經在過去幾年世界各地的領導人選舉中看出了端倪。如果新工作崗位出現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工作崗位消失的速度,我們就會面臨嚴重的全球性社會動盪。
我們要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呢?政府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呢?高等院校應該起到什麼作用呢?這個領域內的各個行業和非營利性組織應該充當什麼樣的角色呢?這將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對於高等院校而言,成為一名受過教育的人在21世紀意味著什麼?如果你來到南洋商學院讀書獲得了本科學位,學士學位,當你離開校園的時候可能你只有22或24歲,你的職業生涯和你的人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你還要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很長一段時間,到你90歲的時候你已經改變了很多次你的職業。
所以當你離開NBS的時候,你應該學習到哪些最起碼的知識讓你能在未來的6、70年中成功改變你的職業。這將是很長的一段時間。這就意味著今天你在經濟學、數學、金融和計算等領域學到的知識將讓你足以成為終生的學習者,這樣你就不需要再回到大學獲得另一個學位。
我們當然希望你們都回來繼續讀書,但你們不需要了。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你們成為一名生產力高的公民呢?這個問題就是,在21世紀,人類意味著什麼?
有一個理論是,到2029年,我們將達到一個所謂的奇點。也就是說,據估計,2029年的時候,機器智慧將和人類智慧一樣可以做出很多重要的決策。

(從左至右:南洋商學院院長,NTU校長夫人、NTU校長,南洋商學院副院長)
但這並不能完全回答剛才的問題,因為人類智慧相當複雜和微妙。舉個例子,就拿人類最基本的情緒而言,比如愛、尊敬、尊嚴、共鳴、同情、慈善等等。機器能理解同情是什麼嗎?機器能理解尊嚴是什麼嗎?
而對於中國人、印度人、歐洲人和美國人而言,尊嚴又有著微小的不同之處,這是因為文化差異造成的。它取決於你的生活經歷,比如在一種文化中被視作有尊嚴的行為在另一種文化下就可能是有損尊嚴的行為。
所以機器能理解這些微妙的不同之處嗎?如果機器在無法理解這些概念的情況下開始處理大量數據並做出決策和提供政策指南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做?如果機器制定決策並給出政策指南,那麼人類是否能有機會越過這個奇點、通過人為干預來推翻這些決定,還是任憑它們控制?
我們無從得知答案,那麼我們現在要做些什麼來達到那個奇點?當然了,技術發展的速度要遠遠快於人類能力發展的速度。
(中文內容根據校長先生講話整理翻譯,未經他本人審核。歡迎大家自行查找英文,閱讀原版內容。)
新加坡眼:前面說好的有彩蛋呢?是的,關於工業化4.0,人工智慧等熱門話題,NBS作為理工背景深厚的商學院,還有更多廣泛深入的探討機會,「據預測,當今40%的常規工作將在十到二十年後消失。這一變化的核心就是全球諸多政策制定者所說的全球範圍內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工業4.0」。」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點擊「閱讀原文」(read more)報名參加。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