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逾70年老字号凉茶档口在小贩中心“扎根”,现由年近古稀的第三代摊主姐妹经营,每天营业超15个小时,从开业至今全年无休。
黄东山凉茶位于旧机场路熟食中心,由妹妹黄碧(66岁)和被街坊昵称Karen的姐姐黄凯丽(68岁)共同打理。摊位名号“黄东山”是姐妹俩爷爷的名字,而凉茶生意是逾70年前由奶奶创办。
黄凯丽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和妹妹都无法记起具体年份,但奶奶早期带着妈妈在加冷一带的湿巴刹摆推车卖凉茶。
1973年旧机场路熟食中心建成后,妈妈把凉茶生意从路边搬进熟食中心的档口,在这里一做就是50年。黄凯丽说:“我和妹妹从小就来帮妈妈卖凉茶,尤其是妹妹,她每次做得乐此不疲。”

姐妹经营的老字号黄东山凉茶,每天营业超过15小时。(齐鲁摄)
自从2006年黄妈妈因病去世后,两姐妹就正式接手摊位。档口从每早7点半营业至每晚11点,黄碧做白天,晚上则由姐姐接棒。摊位从开业起一天未关过。
黄凯丽感叹道:“从暴发沙斯到如今仍未结束的冠病疫情,我们都坚持过来了,没有一天歇业。相信我们也可以继续挺过下来的挑战。”
黄家姐妹的第三代凉茶摊共卖10种凉茶,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苦涩的“24味凉茶”。此外,熟客会直接描述自己的症状,姐妹俩都会“对症下药”,为他们现场冲制合适的凉茶。
“但是我总是告诉顾客,我不是医生。凉茶也许能缓解他们的症状,但不舒服的话还是要去看医生。”
黄凯丽向记者透露,下来二儿子打算接棒,作为第四代摊主延续凉茶工艺。
有忠实顾客一喝就是50年。
家住附近的骆裕昆(70岁)从70年代黄妈妈经营档口时,就是常客。他告诉记者,那时摊位还在贩卖药粉,未开始煮凉茶。“我每次有喉咙痛、发热,都会来喝两碗黄东山凉茶。”
经朋友介绍,七年前开始光顾凉茶摊的蔡伟伦(42岁,冷气师)特意前来吃午餐、买凉茶。“我最经常买罗汉果凉茶,祛火除湿,喝了舒服很多。”
煮凉茶,慢工出细活。
黄凯丽告诉记者,妹妹黄碧每早不到7点就来档口准备,所有凉茶都是由炭烧的小火慢慢煮制。
“煮凉茶就是要慢慢来,不可以急的,这是我们几十年来遵循的准则。煮茶要先煮苦的,再煮甜的,档口内所有煮凉茶的器皿每天都要洗。有时晚上要两点多才能收档回家。”
由于常年在狭小的空间内处理烧制凉茶的高温金属桶,黄凯丽的双手内侧都有灼伤。“其实蛮辛苦,可是妈妈从没有抱怨过,我们也就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