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逾70年老字號涼茶檔口在小販中心「紮根」,現由年近古稀的第三代攤主姐妹經營,每天營業超15個小時,從開業至今全年無休。
黃東山涼茶位於舊機場路熟食中心,由妹妹黃碧(66歲)和被街坊暱稱Karen的姐姐黃凱麗(68歲)共同打理。攤位名號「黃東山」是姐妹倆爺爺的名字,而涼茶生意是逾70年前由奶奶創辦。
黃凱麗告訴記者,雖然自己和妹妹都無法記起具體年份,但奶奶早期帶著媽媽在加冷一帶的濕巴剎擺推車賣涼茶。
1973年舊機場路熟食中心建成後,媽媽把涼茶生意從路邊搬進熟食中心的檔口,在這裡一做就是50年。黃凱麗說:「我和妹妹從小就來幫媽媽賣涼茶,尤其是妹妹,她每次做得樂此不疲。」

姐妹經營的老字號黃東山涼茶,每天營業超過15小時。(齊魯攝)
自從2006年黃媽媽因病去世後,兩姐妹就正式接手攤位。檔口從每早7點半營業至每晚11點,黃碧做白天,晚上則由姐姐接棒。攤位從開業起一天未關過。
黃凱麗感嘆道:「從暴發沙斯到如今仍未結束的冠病疫情,我們都堅持過來了,沒有一天歇業。相信我們也可以繼續挺過下來的挑戰。」
黃家姐妹的第三代涼茶攤共賣10種涼茶,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苦澀的「24味涼茶」。此外,熟客會直接描述自己的症狀,姐妹倆都會「對症下藥」,為他們現場沖制合適的涼茶。
「但是我總是告訴顧客,我不是醫生。涼茶也許能緩解他們的症狀,但不舒服的話還是要去看醫生。」
黃凱麗向記者透露,下來二兒子打算接棒,作為第四代攤主延續涼茶工藝。
有忠實顧客一喝就是50年。
家住附近的駱裕昆(70歲)從70年代黃媽媽經營檔口時,就是常客。他告訴記者,那時攤位還在販賣藥粉,未開始煮涼茶。「我每次有喉嚨痛、發熱,都會來喝兩碗黃東山涼茶。」
經朋友介紹,七年前開始光顧涼茶攤的蔡偉倫(42歲,冷氣師)特意前來吃午餐、買涼茶。「我最經常買羅漢果涼茶,祛火除濕,喝了舒服很多。」
煮涼茶,慢工出細活。
黃凱麗告訴記者,妹妹黃碧每早不到7點就來檔口準備,所有涼茶都是由炭燒的小火慢慢煮制。
「煮涼茶就是要慢慢來,不可以急的,這是我們幾十年來遵循的準則。煮茶要先煮苦的,再煮甜的,檔口內所有煮涼茶的器皿每天都要洗。有時晚上要兩點多才能收檔回家。」
由於常年在狹小的空間內處理燒制涼茶的高溫金屬桶,黃凱麗的雙手內側都有灼傷。「其實蠻辛苦,可是媽媽從沒有抱怨過,我們也就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