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本地网友又是怎么看的。
来了解一波。
网友反应激烈,1万人为这事请愿
新加坡如何做到两全?
网友们的反应不一。
1)看了椰子昨天报道的小伙伴,都表示没有料到竟然最后是这样。


去年的新加坡,虽然也有疫情反扑,但相比之下,社区一直控制得很好,在今年7月以前。
没想到现在轮到我们自己了。

2)前天的几个重大表态引起了很多人的焦虑跟担心。
椰子收到数百条留言,因为限制没法一一放出来。这里贴出来,大家可以自己感受下。
比如关于孩子的。没打疫苗的孩子就算轻症,看个人体质,有的也会有后遗症。





现在,已经有家长联名签署请愿,希望能让18岁以下的孩子在家学习。

发起人的是这么说的:
12岁以下的孩子是最脆弱的群体,12岁到18岁的孩子有的也没有完全接种。在这种社区病例激增的情况下,我们这样是将孩子置于风险中。
“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要让我们的孩子要因为新冠感染重症甚至死亡。”

椰子截稿前,已经至少1万3450人签署。
另外,还有担心感染了病毒的后遗症,以及对病毒变异的担心。



对于现在的局面,就是又担心又彷徨,




不止是华文使用者,英文使用者也是有着类似的担心。
“讲真,下周学校开课。学生就要搭乘公共运输去了,每个学生都有家人。你们一直在说没有证据显示病毒没有传播给社区乘客,但这是真的吗?没有无关联病例,单看这几天的病例数字我们也知道疫情就是失控了。真的有必要要把孩子们推入这种险境吗?
只靠我们自己遵守安全措施真的就足够了吗?我们多数人都要回公司办公的,而感染病毒的人可能是无症状,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感染了病毒。难道我们要因此指责为了工作外出的他们吗?每条人命都珍贵,任何年龄任何群体都在为此冒险。
让病例继续暴增,然后观察是不是出现更多重症跟死亡,难道就是最好的办法吗?你来保证你会处理好。自信是好的,但自负只会自食苦果。”

“坏消息都深夜报的。我们的病例每天都在暴增但除了反复说同一件事以外,什么也没有做好。”

“疯狂升级了,这真的是新加坡吗?我们老是拿英国跟我们比较,那个自己疫情都处理得一团糟的国家,到底在搞什么?”

“看起来好像在说,你可以继续送你孩子去学校,但是可能他们会感染重症死亡,祝你好运。所以这句话讲出来是为了示警跟引起大家恐慌?”

“还是做点什么来保护孩子吧,他们都没疫苗可打。”

“当你开始放松防疫措施,很多公司其实就默认恢复了回办公场所办公的制度,就算那些东西在家也能做。我同意我们跟病毒共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做一些多余不必要的事情让我们自己表现得像共存。
因为多数人都打完疫苗,所以无关联也会显示无症状,在他们意识到以前,病毒已经传给其他人了,正是因为这样死亡率才会攀升,而小孩跟弱势群体没有疫苗可打。每个人都知道德尔塔传播力很强,但你们还是做出了这些决定。甚至都预测了日增病例,所以你们也预计我们会接受这些?很失望其实。”

“新加坡就是个小国家,但是却一定要跟那些欧美英国比较。我们这种传播率对其他国家可能OK,因为他们人口多啊。可是我们呢?小红点一个。”

“失望嘞。至少做点什么出手控制吧,经济难道会比我们的老人跟小孩重要吗?”

“其他国家地大啊,新加坡就是个小红点,大家生活在这里,人群密度高,不能用其他国家的病例数据做假设啊。”

有不少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跟建议。
“真的,对现在的情况很担心。用放宽取代收紧,看起来我们好像跟新冠投降了,学学中国吧,不要学英国。”

“太过于依赖,对疫苗太过自信。”

“咖啡店跟食阁应该晚上7点以后就别供酒了。现在有的咖啡店看起来就跟个KTV一样。”

“如果你不能被他们说服,那么你就会被他们搞迷糊。”

除了上述以外,也有人觉得,新加坡的经济也是需要照顾到的。
毕竟像去年那样,新加坡经济前所未有衰退,店铺倒闭,人员失业的情况没人希望发生。
有的网友觉得,如果感染了真的只是轻症,或者没什么事情,那么就要保持开放的节奏。


“1000例或者5000例,如果住院率很低,死亡率也低,那么有什么问题吗?我们只是没有报道每天有多少人得骨痛热症而已,如果你害怕,那就好好待在家,不要出去,不要跟别人社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