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蟻粉最近去咖啡店買茶或咖啡,有沒有乖乖聽衛生部長王乙康的話,要求「siew dai」(少糖)或「kosong」(無糖)?
紅螞蟻先自首,今天吃完午餐買了一杯黑糖珍珠奶茶,喝完才驚覺:
一杯的含糖量就高達18.5茶匙,遠超出保健促進局建議的成人攝取量——每日8茶匙。
難怪王乙康會說,控糖與否是消費者的習慣和選擇,不是衛生部可以完全監管的。

黑糖珍珠在向你招手,你抵擋得了誘惑嗎?(聯合早報)
剛過去的星期二(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
新加坡2016年開始向糖尿病宣戰,李顯龍總理甚至在2017年的國慶群眾大會上慎重提出,把「對抗糖尿病」列為政府未來要處理的三大挑戰之一。
從今年的全國人口健康調查報告來看,這場戰役似乎贏了一半:
新加坡人的糖尿病發病率持續下降,從2019年至2020年的9.5%,降至2021年至2022年的8.5%。
但長遠來看,另一組數據更令人堪憂:
新加坡目前有40多萬人患糖尿病,相當於每12名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病。
若情況再不改善,預計到了2050年,患者人數可能激增至100萬。
年輕不是本錢
人們一般把糖尿病視為「老人病」,因為年長者的發病率更高,每10人中就有三人患糖尿病。
但年輕人的患病風險也不可低估。
全國人口健康調查報告顯示,30歲至39歲的新加坡人當中,未診斷出的糖尿病比率竟高達42.1%!

扎手指就可測量血糖,感覺就像被螞蟻咬一口。(聯合早報)
黃廷方綜合醫院內分泌學科顧問醫生曾詩琳接受亞洲新聞台訪問時指出,由於年輕人的糖尿病症狀較不明顯,漏診的風險也相對較高。
邱德拔醫院臨床研究組首席研究主管瑞沙穆醫生也說,越來越多人在年輕時被診斷患上二型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患者多數在20歲以下,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5%到10%。這類患者因免疫系統受損,胰臟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必須終身注射胰島素。
二型糖尿病則較常見,占所有糖尿病患者超過九成。這類患者無法有效利用胰臟分泌的胰島素,導致人體細胞對胰島素產生抵抗,必須長期服用降糖藥物。
值得關注的是:
患二型糖尿病的年輕人,之後患上腎衰竭的機率,是一型糖尿病患者的四倍。
這些年輕患者多數到了四五十歲就得開始洗腎,洗腎後的平均壽命只有六年。

別讓糖尿病惡化到須要洗腎。(海峽時報)
雖然一型和二型糖尿病都存在遺傳因素,但控制好以下這些環境因素,就能降低二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
過度進食
用餐不定時
生活不規律
經常熬夜
缺乏運動
糖尿病不單是健康問題
糖尿病是一種昂貴的疾病,對個人或家庭來說,都是一筆長期負擔。
如果病情嚴重到影響視力或須要截肢,可能連工作和收入都不保。
新加坡平均每天有四名糖尿病患者截肢,比率為全球最高之一。
就國家而言,糖尿病造成的財政壓力也不容小覷。
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處於就業年齡的糖尿病患者,每年給社會帶來的經濟負擔超過10億新元。
其中四成來自直接的醫療費用,包括看診、藥物和洗腎;另外六成與間接的生產力流失有關,例如請病假、提前退休和早逝。
據專家預測,到了2050年,這筆開支可能激增至25億新元。
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認為,糖尿病並不單單是個健康問題。它跟社會經濟、城市規劃、食品行銷,甚至是貿易都脫不了關係。
隨著公共運輸網絡的發達以及私召車的普及,人們越來越少走動;加上到處都有價格大眾化的食物,以致很多人不在家下廚。
張毅穎提醒,如果不自己下廚,就不會知道吃下肚的食物有多少糖分和鹽分。
「談到糖尿病,就會聯想到肥胖;想到肥胖,就會想到加糖飲料。如果要對加糖飲料加以管制,就跟貿工部有關,到時候又會涉及我國出台的貿易條例是否違反競爭。」

少糖或無糖的包裝飲料也越來越多了。(海峽時報)
說起加糖飲料,衛生部很快又要落實一項新措施了:
從今年底開始,售賣泡泡茶及鮮榨果汁等現泡飲料的商家,也須在菜單上標上營養等級標籤(Nutri-Grade)。
標籤分成A、B、C和D四個等級,深綠色A級最健康,紅色D級最不健康。

C級飲料,少喝為妙。(聯合早報)
看來,黑糖珍珠奶茶應該逃不了D級的命運。但在紅螞蟻心中,它一點也不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