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殖民者用了300多年才完成對東南亞的征服和殖民
布魯克在砂撈越頒布法律、委任官員、徵收賦稅,建立起殖民統治體系。一開始,布魯克管轄的砂撈越,僅限於加里曼丹島的西北一隅,面積並不大。
然而,蘇丹並沒有停止橫徵暴斂,各地的反抗此起彼伏、連綿不絕。從1853年開始,汶萊蘇丹的直屬領地接連發生叛亂,布魯克以「保護者」的身份出兵平叛,每次都會割走一片與砂撈越相鄰的蘇丹直屬領地,使自己的地盤越來越大。

▲沙巴與汶萊本部之間隔著高山,蘇丹的統治比較薄弱
面對布魯克的野心,汶萊蘇丹擔心他會染指東部的沙巴省。沙巴省的開發程度不高,又緊鄰蘇祿蘇丹國,有大量蘇祿移民,致使汶萊的統治並不穩固。
汶萊蘇丹打算引入美國勢力,把沙巴省的主權賣給美國政府,以制衡布魯克。於是,美國政府讓一家美國私人公司買下了沙巴省。正當汶萊蘇丹為聯美製英之計成功而慶幸時,事情卻發生了轉機。

▲失去砂勞越和沙巴後,汶萊終於變成了彈丸小國
1882年,這家美國公司以經營不善為藉口,將沙巴賣給了英屬北婆羅洲特許公司,老闆是英國人阿爾弗雷德·登特。這樣一來,汶萊的兩個省都變成英國殖民地,剩下的最後一點領地也被英國勢力三麵包圍著。
1888年,汶萊蘇丹在英國的脅迫下,宣布放棄國家管理權,只作為名義上的國家領袖。汶萊與砂撈越、沙巴之間,從中央與地方的隸屬關係,變成了平等的英屬殖民地。

▲丟失林夢地區使汶萊蘇丹感受到亡國的危險
可布魯克的野心不止於此,1899年又借汶萊腹地林夢地區的叛亂,將此地納入砂撈越,汶萊被一分為二。有歷史學家認為,汶萊19世紀後期的歷次叛亂,以及沙巴的轉手,背後都有英國人的身影,目標是侵吞汶萊國土。
19世紀末,汶萊近海發現石油資源,使汶萊的戰略地位得到極大提高。與此同時,歐洲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英國政府在1906年全面接管加里曼丹島上的殖民地。

▲海上石油的發現促使英國最終完成對汶萊的殖民
此時的汶萊只剩下最核心的5000多平方公里領地,基本形成今天的規模。汶萊從16世紀的東南亞第一大國,經過300多年內憂外患的折磨,終於跌落為彈丸小國。
四、不做鳳尾
二次大戰勝利後,東南亞地區迎來獨立浪潮。荷屬印尼在1945年宣布獨立,卻遭到荷蘭殖民當局的殘酷鎮壓。1946年,菲律賓歷經西班牙、美國、日本的殖民統治後,首先實現了民族獨立,蘇祿蘇丹國故土成為菲律賓的一部分。
由於英屬東南亞殖民地的獨立傾向也越來越明顯,英國政府在1948年整合出馬來半島上的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以及加里曼丹島上的砂撈越、沙巴、汶萊,總共5個政治實體,向獨立建國過渡。

▲從1826至1906年,英國在馬來群島建立了五個殖民地
經過殘酷的反殖民戰爭,印度尼西亞最終打敗了荷蘭殖民者,在1950年獲得獨立,並繼承了荷屬印尼殖民地的疆域,加里曼丹島的西部和南部成為其領土。
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首先獨立,1959年,汶萊組建自己的政府,接管了殖民當局的權力。新加坡、砂撈越、沙巴也紛紛做好了獨立的準備。

▲設想中的婆羅洲聯邦差不多等於汶萊歷史上的核心疆域
1961年,馬來亞聯合邦的總理拉赫曼提出「馬來西亞聯邦」,將五個英屬殖民地合為一體。汶萊有自己的打算,最初計劃與砂撈越、沙巴組成一個國家即婆羅洲聯邦。
這個「婆羅洲聯邦」等於恢復了歷史上汶萊蘇丹國的核心疆土。作為這塊地方曾經的主人,砂撈越和沙巴原本只是下屬省份,汶萊因此希望能在聯邦內起主導作用,蘇丹享有特殊地位。有人將這種想法戲稱為「大汶萊主義」。

▲剛獨立時華人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的40%
然而,現實是汶萊的面積、人口遠小於砂撈越和沙巴,三者在殖民時期是對等的政治實體,因此汶萊很難凌駕於另兩者之上。另外,汶萊一直不承認砂撈越兼并林夢地區,影響了兩者之間的關係。
既然汶萊放不下歷史包袱,砂撈越和沙巴便產生了撇開汶萊,合併建國的想法。在英國人的斡旋下放棄了,他們最終同意加入新成立的馬來西亞。1963年9月,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砂撈越、沙巴共同組成了新的「馬來西亞聯邦」。

▲汶萊最終拒絕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汶萊也曾被邀請加入馬來西亞,但沒有成功。比起設想中的婆羅洲聯邦相比,馬來西亞融入了實力更強大的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進一步突顯出汶萊的劣勢。
汶萊很難在蘇丹特殊地位,以及石油收入分配等問題上取得足夠發言權,因此拒絕了加入。
而且馬來西亞的民族和宗教成分更為複雜,雖然人口主體的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但華人有40%左右的比例,並在經濟領域占有優勢。汶萊基本上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

▲獨立前汶萊的防務依賴於英國駐軍
1965年,新加坡被踢出馬來西亞,被迫獨自建國,面積僅733平方公里,成為東南亞最小的國家。中國有句俗話:寧為雞首、不做鳳尾,汶萊最終也走上了這條道路。
考慮到自身國力太弱,汶萊一直依賴英國的軍事保護,直到1984年1月1日才宣布獨立。
與馬來西亞、新加坡相比,獨立後的汶萊沒有選擇共和制,而是恢復了蘇丹制,主要是因為汶萊人口少,民族和信仰較為單一,又有蘇丹制的傳統,可能更符合汶萊的國情吧。

▲充沛的石油資源足以支撐汶萊蘇丹的奢華生活
如今的汶萊面積僅5765平方公里,在東南亞排倒數第二。比起16世紀鼎盛期的「汶萊帝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彈丸小國。
2009年,汶萊與馬來西亞達成協議,放棄對林夢地區的主權要求,以換取更多的海上及石油權益。

▲汶萊已變成「彈丸小國」
雖然失去往日的榮耀和輝煌,但靠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汶萊過上了富足的生活,2021年人均GDP達到3.1萬美元,在東南亞排名第二,僅次於新加坡的7.3萬美元,汶萊蘇丹更以奢華而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