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1月私人公寓銷售反彈,緩解了人們對於供應過剩可能會阻止新的價格復甦的擔憂。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的數據顯示,該市開發商上月售出了1147套公寓,較10月的931套增長23%,儘管新推出的公寓數量減少了。
數據顯示,新加坡住宅建築商11月推出了740套公寓,少於10月的892套。

(圖片來源網絡)
這一反彈正值新加坡正努力應對近3.2萬套公寓的供應過剩之際,
其中一些已經完工,另一些正在建設中,還有更多正在規劃階段。
由於擔心供應過剩可能會壓低價格,當地建築商要求放寬2018年7月開始實施的樓市的降溫措施,以消化積壓庫存。
一些市場觀察人士表示,目前的庫存可能需要多達4年時間來清理。
不過,至少到目前為止,這座城邦城市的私人房地產市場表現出了彈性,房價在截至9月底的三個月里上漲了1.3%。

(圖片來源網絡)
新加坡是「居者有其屋」的成功踐行者,不僅解決了自治初期的「房荒」問題,
還形成了「廉租房—廉價組屋—改善型組屋—私人住宅」 的階梯式供應體系,
住房自有率更高達90.9%,成為世界上擁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圖片來源網絡)
新加坡還形成以組屋為主、私宅為輔的住房供給結構。
82%以上的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組屋中,僅有不到18%的高收入家庭和外國人住在開發商建設的私人住宅。
組屋類型多元,不僅有提供給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組屋,
還面向「夾心層」家庭提供設計更好、面積更大、配套更全的執行共管公寓和3-Gens公寓,滿足多層次住房需求。
而價格不到私人住宅的1/3,組屋的房價收入比始終維持在5.5左右,私人住宅的房價收入比約為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