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在奇蹟中誕生的城市、也是一個在奇蹟中誕生的國家。
作為一個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島國,新加坡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豐富的資源,就連淡水也要仰仗外界,但是,這並沒有局限住他們的發展。

在華人後裔建立了新加坡之後,憑藉著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他們終究還是把自己的經濟發展了起來。
首先,憑藉著他們在馬六甲海峽「脖頸處」的關要位置,他們把新加坡發展成了一個國際貨輪、油輪中轉的大港口,靠服務那些中轉的貨輪、油輪積攢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在「第一桶金」積攢起來後,他們則又操持起了石油冶煉行業。
因為從中東地區運往日本、韓國、我國的石油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所以他們又憑藉著這個位置上的優勢發展起了自己的石油冶煉行業、成為了世界三大煉油中心之一,通過把石油冶煉成汽油,又賺了一筆錢。

而在奠定了最初的基礎之後,他們也沒有甘於現狀,又開始了下一步的發展。
在後來,他們又搞起了金融行業,把新加坡發展成了世界第四金融中心,國際地位僅次於倫敦、紐約、香港。
在旅遊業方面,他們也弄得風生水起,國家雖小,卻也吸引了不少人前往旅遊。
至於在電子製造產業、醫藥產業、高端製造業等等方面,他們也沒有落下,同樣發展得很不錯,通過這些額外的產業收支豐富了他們GDP的收入。

可以說,發展得非常多元化。
克拉地峽運河計劃
不過在擁有如此輝煌經濟成績的同時,新加坡卻也有一個隱患,這個隱患來自於泰國,要是這個隱患爆發的話,新加坡的結局將會很悽慘。
而這是個所謂的隱患正是泰國的克拉地峽。
從地圖上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克拉地峽位於泰國和馬來西亞相連的馬來半島中間,是一個位於陸地上的狹長地帶,地峽兩端分別連接著印度洋和太平洋。
平常,這個地方基本沒什麼人注意,因為按照這個地方的現狀來說,這個地方並不能給泰國創造太大的價值。
但是,在有關於在克拉地峽開通運河的計劃產生之後,這個地方卻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按照計劃,如果泰國人能在克拉地峽這個地方開通一條長達100多公里的運河連通太平洋和印度洋,那麼將會直接縮短東亞和中東地區及歐洲地區近2000多公里以上的航線距離。

以後如果中東地區的石油想運往東亞或者東亞的貨物想要前往中東以及歐洲,將不再需要繞行那長近2000公里的馬六甲海峽,直接從這100多公里的運河通過就可以省下很長一段時間的距離。
對於那輕則數萬噸、重則數十萬噸的油輪或者貨輪來說,將可以節省很多燃油費用。
是非常受到日本、韓國以及我國歡迎的一個計劃。
畢竟對於我們這些嚴重依賴馬六甲海峽的國家來說,這樣一個能縮短上千公里路程的運河誘惑實在太大了,如果運河開通了,到時候只需支付一筆過路費,就能省下那龐大的燃油費以及時間成本,想想就知道多麼划算。
不過面對這個運河計劃的前景,泰國方面卻有些猶豫。
他們猶豫的地方主要在於開通運河的工程過於浩大以及費用過於龐大,擔心操作不好就會虧本。

因為這條運河最短也要100多公里、想要容納那些巨輪規模也不能太小,所以計算下來費用其實非常恐怖,泰國政府此前算過,起碼也要用到280多億美元、也就是1961億人民幣才能成功。
這筆龐大的金額,是最讓泰國猶豫的地方。
畢竟他們本身的經濟也不是特別發達,整個國家要用到錢的地方很多,真讓他們直接在這一個工程上花費這麼多錢,他們很難抉擇。
另外在他們看來,開通這條運河之後還是有著不小風險的。
因為這條運河不像埃及的蘇伊士運河以及巴拿馬運河一樣能節省數萬里的路程,能節省的路程僅只有上千公里,所以在必要性不是特別巨大的情況下,他們也擔心過路費回不了本。

即便日本、韓國等國家提議會出部分錢占股份開通,他們也仍舊不能下定決心。
因此,在計劃出來這麼多年之後,這個計劃一直沒能得到落實,就如同一個空中樓閣一樣,只能讓人想想。
可能對新加坡造成的衝擊
至於要說克拉地峽為什麼會是新加坡的隱患,原因也很簡單,主要是因為如果克拉地峽開通了運河,那麼就會直接砍掉新加坡的兩大支柱產業。
這兩大產業就是他們的航運業以及石油冶煉行業。
如果開通了運河,在有著更加快捷的航線之後,自然就不會有貨輪、遊輪再頻繁經過馬六甲海峽,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坡的航運業首先要完蛋。

而在油輪都不經過馬六甲海峽之後,新加坡的石油冶煉行業自然也會慢慢衰弱,最後同樣要完蛋。
綜合這種種,這才會有了克拉地峽開通運河新加坡結局就會很慘的說法。
即便新加坡還剩下金融業、電子製造業、旅遊業等,在損失了那兩大支柱產業之後,他們的損失也仍舊會很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