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負壓隔離間外形像個巨大透明盒子,裝在病房入口,頂部的高效微粒空氣過濾器會啟動,以維持病房的負壓狀態,防止房內的污染空氣外流到病房走廊。在一小時內組裝完成後,病房隨即變成負壓隔離間。
無須耗時裝修,新加坡中央醫院設計了可把加護病房轉變成負壓病房的系統,照顧患有空氣傳播疾病的病患。
冠病疫情暴發至今,不少國家面對負壓隔離病房短缺的問題,研發團隊希望這套新系統能協助應付需求。
移動負壓隔離間(System of Portable AnteRoom for Containment,簡稱SG-SPARC)的外形像一個巨大透明盒子,把它裝置在一般病房或加護病房的入口處,頂部的高效微粒空氣過濾器(HEPA filter)會啟動,以維持病房的負壓狀態,防止房內的污染空氣外流到病房走廊。這樣一來,病房就即刻變成負壓隔離間。

隔離間有兩道門,醫護人員進出病房時,流入隔離間的污染空氣會被過濾凈化,再循環回病房(新加坡中央醫院)
隔離間有兩道門,醫護人員進出病房時,流入隔離間的污染空氣會被過濾和凈化,然後循環回到病房內。
病房外人員不會感染 可節省防護服
重70公斤的系統可在一個小時內完成安裝,中央醫院今年7月已在加護病房安裝一個隔離間,不久後會多添一個。隔離間尺寸是可定製的,製作時間大約需要兩周。
中央醫院麻醉學副顧問醫生陳子惠昨天在線上記者會說,系統的好處除了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組裝,也能節省防護服,因為在走廊和病房外工作的醫護人員不會受到感染。
研發團隊也為手術室研製另一款重150公斤的型號,隔離間可同時容納一張加護病床、呼吸機等醫療器材,以及隨行醫護人員。這個系統可避免手術或治療程序所產生的飛沫微粒外泄,保護手術室外的醫護人員。
這個型號體積較大,安裝時間為兩個小時。中央醫院已在其中一個手術室安裝系統。

手術室有另一個型號的隔離間,可同時容納一張加護病床、呼吸機等醫療器材,以及隨行醫護(新加坡中央醫院)
移動負壓隔離間由中央醫院的麻醉師團隊和生物醫學孵化公司The Biofactory合作研製,並獲得新保集團杜克-國大冠病19緊急研究基金資助,以及The Biofactory的實物捐助。
空氣過濾更頻密 新科研評估阻隔能力達標
隔離間的病毒阻隔能力也通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生物工程與納米科技研究院的評估。
中央醫院麻醉學顧問醫生張米琪回答記者提問時說,與現有類似系統相比,新的隔離間具備多項先進的功能,如非接觸式開門裝置和更頻密的空氣過濾次數。
張米琪也是這個創新研究項目的合作研究者。她說,義大利、英國和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醫院因疫情嚴重,都面對負壓隔離病房短缺的問題。
一般應付需求的措施可能包括把病患安置在普通單人病房,或者建造臨時隔離設施,而後者需要時間,成本也高。
張米琪說:「這個情況促使我們思考,是否能創造可靈活迅速安裝的系統,暫時改裝現有病房,以備不時之需。」
另外,The Biofactory項目總監陳宏全透露,他們計劃將這套系統商品化,在新加坡和區域其他醫院應用。
作者:蘇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