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以其風格迥異的多元文化以及獨特的殖民歷史成為一個東西方文化衝擊交匯之地,在這裡不同族群和平共處,中西合璧、土洋混雜,使得新加坡成為一個很「囉扎」的地方。

(圖片來源:新加坡眼)
這裡的「囉扎」(Rojak)是新加坡的一種街頭小吃,是將花生碎與豆芽、綠葉蔬菜、豆卜、油條、菠蘿及黃瓜放入發酵的蝦醬混合攪拌而成的一種結合華族和馬來族風味的小吃,由此引伸而來的新加坡俗語「囉扎囉扎」就是指很多元素混搭摻雜在一起的意思了。
純粹經典的歐式建築
在南洋島國新加坡,就有這樣一組純粹經典的歐式建築——讚美廣場,英文名CHIJMES,它是位於新加坡市中心維多利亞街和橋北路之間的一組建於1840年至1841年之間的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歐式建築群。

(圖片來源:新加坡眼)
建築群以一座宏偉的哥德式大教堂為中心,周圍環繞一座寬闊的內庭院,其中還有一個下沉式庭院廣場以及內庭院周圍的二層和三層的歐式建築,建築群平面呈長方形院落式布局,院落有兩面是以單層的西班牙式建築圍合。

(圖片來源:去哪兒旅行)
這座建築群原本是一座天主教的修道院,後來用來收留孤兒,繼而成為一座學校,在建築內掛的一些老照片上還可以看到當年很多學校里的孩子一起在庭院內的留影。

(圖片來源:nestia)
讚美廣場前世
讚美廣場由殖民時期著名建築師 George Coleman (也是前國會大廈的設計師)設計,起初只有古德威爾屋 (Caldwell House) 這一棟建築,是當時高級市政官秘書的宅邸。Beurel 神父於 1853 年買下了這棟建築以及周邊的幾塊土地,目的是要建一間女子學校。

(圖片來源:默默答)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德威爾屋周圍逐漸出現了一些其他建築,最顯著的當屬 1904 年建成的盎格魯-法國哥德式大教堂。教堂的每根圓形石柱的柱頭上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熱帶花卉或鳥兒的印記。從1854年到1970年代,該學校的部分建築還充當修道院孤兒院,仍然佇立在維多利亞街的希望之門 (The Gate of Hope) 是舊時棄嬰的希望,被丟棄在此的嬰兒會被修女們收養。

(圖片來源:ghettosingapore.com)
該孤兒院接納了許多來自貧窮或破碎家庭的孩子。後來,因為在門口發現越來越多被遺棄的嬰兒,所以在1970年代到1995年,建立了棄嬰之家。許多嬰兒由於殘疾,疾病,貧窮和迷信等各種原因而被遺棄,例如「虎年」女孩給家人帶來厄運等等。倖存者接受了免費教育,並學習了職業和家庭技能。

(圖片來源:ghettosingapore.com)
華麗重生
新加坡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改造方面有著不少創新成熟的經驗,讚美廣場就是這樣一個成功的範例。這組老歐式修道院建築在沉寂多年後經過翻新改造而後華麗轉身,現在已然成為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時尚高端餐飲娛樂休閒中心,彙集了許多酒吧、高級餐廳、精品商店和藝術畫廊。

(圖片來源:nestia)
教堂現在是一個多用途禮堂,名為讚美禮堂,用於餐飲、購物、音樂演奏、戲劇表演以及婚禮。而古德威爾屋現在則是一個畫廊,兩座建築都被列為新加坡國立古蹟。作為新加坡最精美的宗教場所之一,它的石膏裝飾圖案、壁畫和比利時彩色玻璃窗在今天仍然能引起人們的驚嘆。讚美廣場綠茵草坪、大理石瀑布、庭院和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無不讓讚美廣場成為新加坡知名的拍照勝地。

(圖片來源:默默答)
潔白的哥德式建築在湛藍色天空幕布的映襯下,顯得精緻玲瓏、令人陶醉。如果能趕在非工作日的下午前往讚美廣場,那你將感受到這個地處市中心的修道院內難得的寧靜與愜意。尤其是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時分,廣場內大大小小的酒吧餐廳都開張了,庭院內火樹銀花、燈紅酒綠,吸引了很多當地人以及遊客在這裡休閒享樂。

(圖片來源:nest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