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新加坡是世界金融中心,可是新加坡在金融方面的發展早已不止在傳統金融領域。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新加坡是世界區塊鏈中心之一。準確來說,更是熱鬧非凡的「幣都」。
到目前為止,區塊鏈最著名的應用就是比特幣。世界上不少金融大佬都從曾經的質疑不屑到開始為比特幣站台。
摩根大通CEO Dimon就曾表示, 「我很後悔發表『比特幣是騙局』這樣的言論,區塊鏈是真實的。你可以擁有加密日元、加密美元這樣的東西。」
中國的CCTV-2頻道都曾給出,區塊鏈是網際網路的2.0時代,其價值是網際網路的十倍,這樣的高度評價。

2019年底,中國的領導人提出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這一論調更是石破天驚,徹底引爆了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區域的區塊鏈發展。而受到影響最大的無疑是近鄰新加坡。
身在新加坡這個區塊鏈之都的你,對區塊鏈和比特幣了解多少,是不是一不小心就與暴富的機會擦肩而過了呢?

01. 世界區塊鏈中心
有著「幣都」之稱的新加坡,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對加密貨幣最友好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清晰的稅務規定、監管相對低的干涉、以及政府在該領域的支持,讓這個位於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成為培育區塊鏈項目的熱土。

新加坡是城市國家,國土面積不足 720 平方公里,不及北京的兩個區。由於國家資源少,新加坡是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
與美國中國等大國相比,新加坡對新生事物和高科技,表現出更高的開放性和歡迎的姿態。加上各種稅收優惠政策政策,新加坡對於企業出海,相當具有誘惑力。
2017年底,新加坡就成了和美國、瑞士齊名的世界三大區塊鏈項目中心。代幣發行總額排名世界第三。

2017年10月、11月左右,進入新加坡的區塊鏈項目開始猛增;本地區塊鏈行業急速發展,這背後還要歸功於內陸的一紙「封殺令」。
2017年9月4日,央行、網信辦等7部委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宣布代幣發行非法,並要求立即停止所有相關的融資活動。緊接著,在9月15日,監管機構表示,所有加密貨幣交易所必須在月底之前關閉。
然而,這並沒有完全澆滅投資者們對加密貨幣的熱情,投資者們仍在設法繞開禁令和對交易所的封鎖。
要知道,那時候中國的加密貨幣交易市場極度火爆,源源不斷的資金流入。中國三大比特幣交易所的交易量總和就占到了全球交易量的98%以上。
最後,中國當局加大力度,在2019年2月5日建立了防火牆,阻止所有加密貨幣交易所在中國使用。從那以後,人民幣在全球加密貨幣交易中份額驟跌。
如今,僅占全球交易總額的1%。

可在隔海的新加坡,代幣發行卻沒有被「一刀切」。
2017年8月1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即「新加坡央行」,簡稱 MAS)數次發布聲明表示,只要代幣經過相關的調查和許可,就可以在新加坡合規發行。
因此,大量來自中國的區塊鏈項目紛紛出海,蜂擁而至來到新加坡發展。新加坡區塊鏈的第一波繁榮可以說是發了「中國財」。
2017年,國內的知名區塊鏈項目如量子鏈、唯鏈等以及加密貨幣交易所OKcoin 等都在新加坡註冊了實體;同時,知名區塊鏈投資機構了得資本、節點資本等,也在新加坡成立了海外總部。
一時間新加坡區塊鏈生態可以說是熱鬧非凡。

02. 狂歡與泡沫
仿佛是慣例,當一個行業興起之時,「辦會」成為這個行業最重要的環節。區塊鏈更是如此,曾經一度辦會成了「最成功」的落地應用。
在其中,又數中國人尤其喜歡辦大會,搞大型行業聚會。從此,中國人辦的區塊鏈大會開始走向世界各地,一個比一個規格高,走進的國家一個比一個發達。
隨著中國區塊鏈項目的湧入,2017年到2019年的新加坡區塊鏈市場又火到什麼程度?
每周都有數個區塊鏈主題會議在新加坡召開,每個月都有冠著「全球」、「世界」名頭的大型區塊鏈峰會在新加坡召開。
一波一波幣圈人湧入新加坡參會,建立社交圈,尋找機會,儘管他們可能都是同一批人。但這絲毫不影響每個會場的熱鬧擁擠。

看似狂歡的大會現場和報道之後,新加坡當地的人們也是對區塊鏈如此充滿熱情嗎?
普通大眾的看法和眼光或許才是最真實的體現。
此前有幣圈媒體在新加坡街頭對路人進行了隨機街訪。受訪者中,男女老少,基本覆蓋各個年齡層,他們來自多個不同的職業領域;而國籍也涵蓋了世界多個不同國家:有來自在區塊鏈行業中發展領先的日本的,來自崇尚天然的紐西蘭的,也有來自作為國際金融業中心的新加坡本地的。
在所有受訪者中,有約38%的人知道比特幣,但都表示不知道區塊鏈或Blockchain。
從受訪者的男女比例上看,新加坡男性對區塊鏈或加密貨幣的了解程度要比女性高一點。
此前的許多調查和研究表明,在投資加密貨幣或從事相關工作的人群中,女性的比例遠低於男性。Coin.dance的數據也顯示,截至今年5月,男性參與比特幣社區的比例為94.73%,而女性僅為5.27%。

從受訪者的年齡來看,新加坡20-35歲左右的受訪者,對區塊鏈或加密貨幣的了解程度是最高的。
根據Blockchain Capital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18至34歲年齡段的人中有30%寧願投資1000美元的比特幣而不是1000美元的政府債券或股票。同樣的研究還表明,42%的千禧一代聽說過比特幣,而65歲以上的人認識到這一比例為15%。
從受訪者的職業分類上看,與金融行業關係較大的從業者,對區塊鏈或加密貨幣的了解程度是最高的。

而具體看這些新加坡受訪者對區塊鏈和比特幣的態度:其中一位保險業受訪者將投資比特幣視為投機行為;一位海底撈實習經理雖然沒有購買比特幣,但是其對財富是有追求的,會關注巴菲特等人的觀點,而且對未來持開放態度。
而一位新加坡本地的計程車司機則是因為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乘客,所以對這方面的了解比較多;但是一位受訪的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商人,卻不會關注也不了解這方面的東西。

所以,這區塊鏈和比特幣真的還是圈子內小眾人的狂歡嗎?
或許吧。
不過越是這樣,當一個行業還處於早期,對於早入局的人來說就又是機遇。
03. 野蠻生長終將被合規取代
時間進入2019年,比特幣幣價延續上一年低點。在大眾眼中,區塊鏈早徹底涼透了。
送錢的行情逝去後,部分「量化基金」成為笑話、項目也過了講故事的階段。用戶與韭菜的缺失讓業內開始絞盡腦汁拉新促活。
第一個出招的,是在新加坡也深耕許久的幣安交易所,祭出一記IEO(首次交易所發行,類似股票打新),吸引而來的搶奪者眾。

由於IEO的價格往往比私募價格還低,相當於抽中即賺到,每次抽籤往往數分鐘甚至數秒售罄,上線暴漲數十倍。
其他交易所迅速跟進,韭菜也熬夜相陪。這讓作為兌換籌碼的交易所平台幣價格節節攀升。同時比特幣也在緩慢爬升,從年初的3000多美元,站上一萬美元,連上兩次熱搜。
實際上,這一切離不開上半年的各種利好:紐交所母公司ICE旗下的比特幣期貨交易所Bakkt即將上線;Facebook的區塊鏈項目Libra,從媒體管中窺豹到白皮書和聽證會震驚全球。從前認為區塊鏈是傳銷的各大網際網路人,又戰戰兢兢研究起了「區塊鏈革命」。
紐交所、納斯達克、倫交所、富達的傳統金融巨頭的布局,反映出他們對加密貨幣的認可;沃爾瑪、摩根大通、再到Facebook,傳統巨頭髮行穩定幣面向範圍從公司內、產業內再到全球用戶。
這一切,最終演變成各種央行不得不直面的貨幣戰爭。

螞蟻區塊鏈、趣鏈和微眾銀行等布局聯盟鏈的中國大公司,雖未迎來業務爆發,但仍在這條寂靜的路上尋找合適的場景、舉辦開發者大賽。
部分公鏈相關項目也在持續開發,社區大會純潔得像網際網路公司的產品發布會也在持續進行著(以太坊的Devcon 5、BSV的社區大會、NEO產品發布會,還有部分不開會的Defi項目)。

隨著行業的發展,大家都逐漸意識到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也密切關注著行業的發展,並適時出台各種規範區塊鏈發展的政策。
這些政策在規避金融風險和不扼殺創新中間可以說是找到了很好的平衡點。

2017年8月1日,MAS正式發表關於」首次代幣發行「監管的聲明文件,表示將對涉及到 「新加坡證券與期貨法(SFA)」 的發行活動進行監管。這是MAS第一次正面出台相關監管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