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65 年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中退出並宣告獨立的兩年內,新加坡依舊使用著馬來亞與英屬婆羅洲元。直到 1967 年,原「馬來亞與英屬婆羅洲貨幣委員會」停止發行馬來亞與英屬婆羅洲元,新加坡才於當年開始發行本國的鈔票「新加坡元」,簡稱新元或新幣。
新加坡元是新加坡的法定貨幣,以S$標記。新加坡元可分為紙幣和硬幣,從2004年起開始發行2元,5元及10元塑膠鈔票。

從1967年至今已經發行過4套鈔票,第一套以新加坡國花「胡姬花"為主要圖案,第二套以各種鳥類為主要圖案,第三套以船為主要圖案。1999年新加坡發行了新版也是現時流通的鈔票,以該國首任總統尤索夫肖像為票面主要圖案的新版紙幣。因以新加坡第一任總統尤索夫·伊薩為圖,所以也稱為「肖像系列」
Part 1
胡姬花系列
1967年開始發行的第一套貨幣是以胡姬花系列為圖案。胡姬花就是蘭花,東南亞人民通稱蘭花為胡姬花。
用人名來命名花朵是新加坡胡姬園的傳統。1981 年 4 月 15 日,以亞美尼亞女子Joaquim 來命名的「卓錦·萬代」胡姬花被定為新加坡國花。之所以選用這一品種,是取其中「卓越錦繡,萬代不朽」之意,蘊含著對國家的美好祝願。
此外,胡姬花原是一種生於山中的野生植物,它性格剛強,生命力旺盛,怒放之時,很容易從一株變成一大片。一朵胡姬花凋零, 另一朵又會盛開,寄託著新加坡無盡的希望。


因此新加坡獨立後發行的第一批貨幣就選用了胡姬花作為正面圖像,背面圖像則選用了政府辦公樓、法院大樓等具有時代意義的地方,且一共發行了9種面額。其中1000新元(約5150元人民幣)背後的圖像是維多利亞劇院,是 1901 年,英殖民政府為了紀念維多利亞女王所建的紀念堂。如今作為新加坡頂尖的表演藝術場所,新加坡藝術節、太陽節等最具盛名的文化盛事都會在此舉辦,新加坡交響樂團的震撼演出每周都會在這裡上演。

Part 2
鳥系列
新加坡被譽為「花園城市」,與其優越的自然環境有著莫大的聯繫。在面積並不大的國土內,棲息著將近 400 種鳥類,堪稱「亞洲最大的鳥類天堂」。1976 年發行的第二套新加坡貨幣便選用了各種鳥類作為正面圖案。涵蓋了黑枕燕鷗、紅耳鵯、白領翡翠、黃腹太陽鳥、白腰鵲鴝、藍喉蜂虎、黑枕黃鸝、栗鳶、白腹海雕等 9 個品種。
這些鳥兒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充滿著力量,具有較高的環境適應能力,可以獨立生存。這些特徵像極了年輕的新加坡,也意味著新加坡在前進發展的過程中有著更大的潛力。


在貨幣的背後則分別是新加坡國慶閱兵、新加坡港口、公共住房、樟宜機場、學生樂隊遊行、舞者、煉油廠、貨櫃碼頭、新加坡河等正在發展中的新加坡場景。

Part 3
船系列
新加坡四面環海,是一個島國,地處世界海洋要衝——馬六甲海峽,占據著太平洋到印度洋、亞洲到大洋洲的「十字路口」。成為亞、歐、大洋、非四大洲的海上交通樞紐,素有「東方直布羅陀」「遠東十字路口」的雅稱。
而港口作為其經濟基礎,船運則是其經濟支柱。在1984年開始發行的新加坡第三套紙幣即以船為票面主要圖案,各面值紙幣正面的左側均描繪有一艘船。船的種類包括幾個世紀以來在新加坡水域航行的船隻, 從傳統帆船到現代貨櫃貨輪均有涉及。


與前兩套系列貨幣一樣,這一系列也發行了9種面額。其中50新元(約257元人民幣)面額的背面上印刻著班傑明薛爾思大橋(Benjamin Sheares Bridge),是以新加坡共和國第二任總統的名字命名。大橋高20米,長1800米,是新加坡最長、最高的橋樑。遺憾的是,總統班傑明·亨利·薛爾思在大橋開放前4 個月便逝世了。

Part 4
人像系列
第四套錢幣肖像系列,就是目前在使用的這一套,以新加坡第一任總統尤索夫·賓·伊薩克為主要票面圖案。從1999年發行流通至今。當中,2元、5元及10元的面額,在2006年發行了塑膠版本。
總統尤索夫·賓·伊薩克出生於英屬馬來西亞的霹靂州,在1959~1965 年擔任新加坡的元首,並在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亞聯合邦後擔任總統,直到1970 年逝世, 被安葬在克蘭芝陣亡戰士公墳。
為了紀念象徵著新加坡獨立的偉人總統,新加坡杜莎夫人蠟像館陳設著他的蠟像,此外,於 2017 年 4 月在新加坡北部的兀蘭區域中心建造了一座紀念建國總統的清真寺。


不同於前三個系列,肖像系列貨幣只發行了 7 個面額的貨幣, 且分別發行了紙質和塑料兩種材質,背面圖大多數為學生、運動員、藝術家、軍人、金融專家等人物形象。
代表著金融專家的是最大面值的 10000 新元(約合 5.1 萬元人民幣),因面值大、使用率低,新加坡金管局於2014年停止發行了該面額的貨幣,已發行的還可繼續使用,只是在使用的時候需要進行登記。
而就在2020年當局又宣布從2021年元旦起,1000新幣也停止發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