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與馬來亞的合併與分離研究:1945

2019年10月08日   •   2萬次閱讀

大馬計劃與英國政策目標

在倫敦看來,馬來西亞計劃有幾個不確定的因素,首先英國人對於共產黨發展的擔心,其次,英國以及殖民當局擔心,聯合邦和新加坡可能會控制北方,婆羅洲有可能再次淪為聯合邦或是新加坡的殖民地,最後北方的統治者及外籍官員反對馬來西亞計劃,統治者擔心馬來西亞成立後,他們的地位會降低,利益難以保障,外籍行政官員也清楚,一旦他們必將因此而失業。

馬來西亞成立後,英國放棄新加坡的主權,讓東南亞條約組織使用新加坡軍事基地,這些顯然令英國難以接受。然而對英國來講,馬來西亞計劃也有合理的一面,首先英國已經意識到非殖民化是戰後世界不可逆轉的趨勢,把新加坡和北婆羅洲的主權移交給馬來人的馬來亞聯合邦,可以使英國順利實施非殖民化計劃,這是英國的政治目標,馬來西亞可以確保在東南亞動盪的環境中建立一個安全和穩定堡壘,能夠確保英國在馬來亞地區總體利益的安全,聯合邦是一個民族主義的和成功的反共政府,對殖民政權更為有利;另外英國國內普遍認為,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馬來西亞很難獨立生存。

在全面權衡馬來西亞計劃的利弊得失後,英國決定支持該計劃,倫敦讓英國駐馬來亞和新加坡的殖民當局研究這個專項方案,考慮到當時的國內外環境,最終同意成立馬來西亞聯邦,並於1961年5月27日在東南亞通訊員協會午餐會上公布了該計劃,英國雖然在表面上聲稱支持東部的馬來西亞計劃,而實際上更傾向於先進行合併,這主要是因為英國當時不願放棄婆羅洲的空間是英國的政策目標,馬來亞政黨政治發展緩慢,內部沒有出現要求自治或獨立的民族主義運動,就當時的國際形勢而言,殖民主義的輿論壓力不至於使英國急切的從殖民地撤出,共產黨正在擴大群眾基礎,此時足矣為成為英國人的心腹之患。相對而言,新加坡不斷惡化的局勢,新加坡的軍事基地對英國極其重要,而新加坡的左派激進分子一再要求關閉英國的軍事基地,因此英國政府必須儘快解決新加坡的問題,而非馬來西亞計劃;然而先合併後獨立馬來西亞的方案,遭遇了東度(首相)的堅決抵制,1961年8月在吉隆坡舉行會談,李光耀在會談後的記者招待會上稱,星馬合併兩年內可實現,但強調與大馬來西亞計劃是兩件事,無論馬來西亞計劃是否能夠實現,新馬合併一定要推進,英國官方也表示,對於任何朝向是新加坡與馬來亞合併,進而導致馬來西亞計劃的步驟都予以歡迎和支持,明確表示馬來西亞計劃必須同時實現。

英國的利益及其作用

在前期準備工作完成後,將與英國進行最後談判,1961年10月初就合併後的防務問題,赴倫敦與英國政府談判,為配合東度在倫敦的談判,李光耀在新加坡向英國人表示,英國人在新加坡基地的軍事權力,將準備度過一段不愉快的時間,此時英國對馬來西亞的政策正處於艱難的抉擇,發表的言論受到嚴密的關注。新加坡對於英國及大英國協的利益至關重要,但不願推測可能做何種打算。鑒於當時東南亞地區共產黨的威脅日益增長,英國最終選擇有條件的支持馬來西亞計劃,其中關鍵的條件是馬來西亞成立後,英國將繼續保留在新加坡的基地的權力,英國與馬來亞的防務協定擴及其它有關的地區,同時設立一個委員會調查新加坡是否願意加入馬來西亞,此後因馬新三方又經歷了數輪談判,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英國最終原則上同意馬來西亞聯邦於1963年8月31日成立。英國與馬來西亞聯邦,作為英國的前殖民地,獨立後依然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並且馬來西亞,新加坡,沙巴和沙撈越,當時仍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在馬來西亞的建立與鞏固過程中,英國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軍事上的援助,在馬來亞獨立後不久,聯合邦政府和英國政府簽訂防務協定,英國也承諾在防務上對其予以援助,包括協助馬來亞武裝部隊徵兵進行行政管理與軍事訓練,提供裝備與設施,提供作戰與技術事項上的指導與援助,1962年12月汶萊堅決反對馬來西亞計劃,在首都發動政變,政變發生後,英國迅速調集大批軍隊前往汶萊,英國對汶萊政變的鎮壓,有力的保障了馬來西亞計劃的成功實施,否則一旦落入敵人之手,馬來西亞將面臨重重困難。英國在軍事上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幫助馬來亞頂住了來自印尼的壓力,為馬來西亞計劃的實施提供了安全保障,馬來西亞計劃起初,印尼並沒有表示反對,但當馬來西亞計劃進入實施階段時,卻遭到了印尼的強烈抗議,進入加里曼丹島的邊界進行軍事襲擊,並且得到了印尼共產黨和陸軍的大力支持,而英國則根據新的防務協定,向馬來亞派出了5萬名軍事人員和70艘戰艦,也隨之承擔起護衛馬來亞海岸線的任務,印尼的軍事行動受到了有效的遏制,在整個對抗期間,印尼最終沒有對馬來西亞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雖然這主要是由印尼國內政治局勢所決定的,但不可否認英國及大英國協國家的軍事援助所產生的巨大威懾作用,外交及經濟方面的支持,除了提供直接的軍事援助外,英國還在馬來西亞在國際上創造寬鬆的外部環境,在馬來西亞成立之初,許多亞非國家認為它是英國新殖民主義的產物,拒絕給予外交承認,即使在西方陣營中對馬來西亞的態度也並非一致的支持,比如美國雖然表面上表示支持馬來西亞,卻不願意因此而得罪印尼,在美國看來擁有1億人口的印尼,比1000萬人口的馬來西亞更為重要,從當時的情況看,馬來西亞的外部環境並非十分理想,僅僅依靠馬來西亞自身的力量,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外交上的被動局面,為支持馬來西亞,英國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公關活動,首先英國利用盟友關係,促使甘迺迪政府終止對印尼提供某種形式的經濟援助,1963年11月,英國又促成了美國對印尼的部分武器禁運,主要是洛克西德出產的武器,其次英國利用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身份,積極支持馬來西亞,並提議馬來西亞擔任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無疑會使國際形勢朝有利於馬來西亞的方向發展,對此印尼極為憤怒,於1965年1月退出聯合國,表示抗議。英國及大英國協國家還在經濟上予以一定的援助,馬來西亞成立後繼續留在大英國協範圍內,在經濟上仍與英國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馬來西亞成立後繼續推行來吸引外資,其中仍以投資為最多,1964年7月,英國至今提出援助請求,英國經濟正處於困難時期,在此情況下,英國人決定向馬來西亞提供2000萬英鎊的貸款,約合1.68億美元,此外在馬來西亞成立之初,英國還提供了約2.7億美元的國防費。自行動黨宣布參加馬來亞大選後,新加坡與吉隆坡之間的關係日趨惡化,雖然新馬雙方在政治上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但受各種因素的制約,雙方的矛盾基本上沒有超出政治辯論的範圍,把矛盾升級的各種因素中,英國的干預產生了顯著作用,在馬來西亞紡織品問題上,雙方為爭奪成衣的出口配額,一路爭執不下,為緩和雙方矛盾,馬星代表經過多輪談判,英國最終兩次放寬馬來西亞輸的紡織品配額;在英國專員安東尼的調解下,吉隆坡同意將部分配額讓於新加坡長達一年之久的。獲悉新馬之間正在進行分離談判後,隨即進行干預,對馬來西亞領導人施加壓力,最終放棄了分權方案,在和平解決星馬矛盾方面,英國的干預也產生了一定的作用,聯盟內部不時傳出採取武力手段來解決新矛盾的言論,英國一直反對使用武力解決新馬政治分歧,採取極端措施及其他手段向吉隆坡施壓。

國內外一些學者認為,美國在馬來西亞整個地區範圍內帶來了直接的威脅,因此英國,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來,以此來對抗美國,從英國的兩次努力來看,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英國極力反對雙方分離,新馬的第1次談判發生於1964年底,並很快被英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在英國的干預下,談判最終失敗,鑒於英國不同意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最終進行談判時,雙方對英國嚴格保密,並強調讓英國人面對的是一個既成事實,1965年8月8日晚,當英國駐馬來西亞大使安赫得知新馬即將分離的消息時,非常震驚,要求推遲24小時行動,希望馬來西亞方面能夠改變想法,東度遺憾的告訴英方,已經無法扭轉,英國只有接受新的既成事實。綜上所述,英國在馬來西亞的建立與鞏固過程中給予了大力支持,並對其內政和外交產生了一定影響,然而馬來西亞畢竟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在國內重大問題的決策上仍能夠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維護馬來西亞的穩定及與印尼對抗方面,倫敦與吉隆坡有著共同的利益,新馬關係是馬來西亞的內政問題,英國不願也不會冒險強行干預,並且以當時的情形而論,分離基本上是為避免發生武力衝突的唯一辦法。

客觀分析英國殖民者的歷史影響

英國殖民統治對馬來西亞的影響,是馬來西亞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英國的殖民統治造成了馬來西亞社會的政治分裂,經濟畸形,雖然也有學者對英國的殖民統治進行過反思,英國殖民統治對馬來西亞產生過積極影響,但國內學者總體上對英國在馬來西亞的殖民統治時批判態度。英國殖民統治對馬來西亞社會的影響,應該包括國家統一理念引入和體制重構,到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英國在馬來亞地區進行了長達177年的殖民統治,在英國殖民統治,馬來亞逐步由分散走向統一,奠定了現代馬來西亞國家疆域的基礎,馬六甲王國瓦解後,土邦林立,國家四分五裂,面臨被瓜分的危險,英國在1786年進入檳榔以後,便開始步步為營,逐步吞併和征服馬來諸邦,毫無疑問英國在馬來亞的殖民活動具有非正義性,然而英國的殖民征服客觀上卻幫助馬來亞以相對較小的代價完成了國家統一,縱觀東南亞各國實現國家統一的過程基本上都是以此為基礎的,殖民統治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社會經濟,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其影響甚至延續至今,相比而言,英國很少使用武力,對馬來亞社會發展所造成的創傷相對較小,英國統治時期對馬來亞傳統的行政體制進行了改造,引入了西方政治制度及思想觀念的基礎,英國在馬來亞的過程中,引入了高度專門化的政府組織公務員制度和法律體系,在眾多政治制度中,英國是立法機構的引入的意義重大,這些立法機構包括海峽殖民地的立法議會,雖然組織形式不盡相同,但他們或多或少具有立法職能,儘管立法機構的職能並不健全,其實質上並非完全民主,立法機構的出現在政治上代表了一種進步的趨勢,並且馬來亞政治體制發展和變化的中心就是立法機構的眼界,立法機構的變化也反映了馬來西亞的憲政的發展水平,這種發展變化在二戰前表現為非官方議員數目的增加,在獨立進程中表現為馬來亞聯合邦,超過官方議員及由官方指定的,從而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獨立奠定了基礎制度。同時,英國並沒有推翻馬來亞傳統的蘇丹統治體系,這也為馬來西亞君主立憲制政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英國的政治遺產與分離模式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二戰後初期在東南亞諸國的獨立過程中,大多伴有暴力衝突,與這些國家相比的合併與分離。馬來西亞的非暴力是一個突出的特點,而這種非暴力的特點又與英國的殖民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一方面在內部有一定的矛盾協調機制,在撤出的過程中,英國加快了本地的憲政改革,並以英國的政治體制為模型,創建了一套以議會民主制為核心的代議制,在這種體制下不同利益團體的代表,可以通過報刊集會遊行等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見,從一開始,先把矛盾限制在了政治談判的範圍內,各方通過辯論和激烈的爭吵,但每次爭吵過後,仍保留一定的溝通渠道,公開或私下談判,協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尤其在經濟方面,英國殖民統治所造成的影響,可以從正反兩方面來考察,一方面在英國人統治下,馬來亞開始了現代化進程,隨著橡膠業的繁榮,連接都市與礦區的公路,鐵路,運河開工修建是現代社會的物質基礎逐步形成,另一方面,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入加速了馬來亞。英國在馬來亞的投資絕大部分集中於農業,主要是橡膠種植園與礦業錫礦,對工業和製造業的投入微乎其微,與馬來亞經濟的畸形發展有關係,不少學者曾進行過探討,得出的結論是指責殖民當局不願意促進工業的發展,當然這種看法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夠全面,一方面受重商主義的影響,另一方面,馬來西亞確實存在制約工業發展的因素,馬來西亞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項目,工業資源並不豐富,再發展工業和製造業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

作者龐衛東為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博士 以上節選自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合併與分離研究:1945-1965"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0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3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幫94年閨女在新加坡找對象?這屆網友的評論把我笑不活了
2025年04月26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前晚!新加坡全島突然變成紅色!實拍上百張圖片
2025年04月26日   •   1萬次閱讀
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加征高達3521%的「天價關稅」!背後隱藏的三重戰略意圖
2025年04月26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8892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7866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7695次閱讀
提名站候選人致謝詞 出現各種意想不到小插曲
2025年04月26日   •   7182次閱讀
新加坡商場突發玻璃墜落事故:6 人受傷,現場目擊者回憶 「可怕一刻」
2025年04月26日   •   6156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5130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4788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4446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275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