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的概念對於香港和新加坡來說從不陌生,事實上,同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兩地,始終在比較,誰都不想輸,卻又始終惺惺相惜。一位旅居新加坡的作家,以他個人視角看待此次香港事件。
新加坡人這次真「哭」了!
新加坡哭了!新加坡完了!新加坡斷崖式下滑!網上盛傳:馬來西亞的皇京港、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和泰國的克拉運河引起了新加坡「大哭」 。 但是這個「哭」是假的,因為「兩港一河」與新加坡只有「一毛錢」的關係;而這次香港「暴亂」,使很多新加坡人很心疼,有的新加坡華人在看到「一個大學生」殘忍地咬斷警察的手指,血淋淋的畫面使他們流下了傷心的淚水...看到他們潑污中國國徽、挖掘先人祖墳感到義憤填膺。究竟是什麼使手足之間產生「互相殘殺」?香港在「暴亂」,新加坡人在揪心、新加坡人在流淚......
因為新加坡人與香港人手足情深,港新之間的關係就是「兄妹關係」。多年前,兩者又同是英國的殖民地和大英國協的成員。在「大中華文化圈」,港新是「兄妹」;在大英國協,港新是「兄弟」,香港是大哥、新加坡是「小弟」,新加坡的發展,多年來都離不開「大哥」在「罩著」。上世紀八十年代,港新經濟發展迅速,同時成為亞洲的「四小龍」。

香港(左)與新加坡(右)的CBD 「大哥」在前面走,小弟(小妹)在後面跟。近百年來,中國人下南洋,一般都在香港中轉,先到香港後來才到及其他地方。在海外,很多人你是分不清他是香港人還是新加坡人,如邵逸夫、胡文虎胡文豹(虎豹牌萬金油創始人)等等,邵逸夫在香港有很多產業,在新加坡的烏節路上也有「邵氏大樓」、在新加坡植物園裡,有「邵氏音樂廳」;胡文虎胡文豹兄弟在香港有「虎豹別墅」,在新加坡也有「虎豹別墅」。

香港(左)與新加坡(右)的虎豹別墅 在1997年前,港新兩地的交往是「親密無間」的,人員流動也是「不分你我「的,新加坡還一度出台了一項特殊政策,對香港人,如果想移民新加坡,只要在新加坡的機場填一張表格就可以了,比內地遷個戶口還要簡單。 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一段時間總部設置在新加坡,起義前線指揮部就設在香港。在黃花崗起義的72烈士中,有二十多名是新加坡及南洋的海外華人。 1965年,新加坡「被迫獨立」後,新加坡能「成龍」,離不開香港的大力支持。因為當時新加坡獨立時,經濟十分落後,根本不如香港。李光耀在全世界找「投資」,其中主要的投資來源就是香港。 新加坡的市中心的很多大樓,都是香港人興建的,金融中心也是步香港的「後塵」形成的。新加坡的許多工廠也是香港人興建的。在香港投資新加坡建成「會展中心」後,李光耀曾經感激地說,是香港人送給新加坡人一隻「會下蛋」的老母雞。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新加坡人最感謝的還是香港人,同胞之情,血濃於水,他們此時此刻,希望香港儘快恢復平靜。

新加坡國泰大廈 家裡不和外人欺。新加坡是多元種族,華人、印度人、馬來西亞人都和諧共處親如一家,香港人都是龍的傳人、都是炎黃子孫,大家有什麼「誤解」不能化解? 守護香港就是守護家園,與暴力絕緣才能向夢想靠近。人心思定、人心思安,香港繁榮穩定的大局不會變、大勢不會改! 風雨過後,香港還將還是我們熟識的香港。 最後筆者想起了老祖宗留下的一首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文:田柏強,原中國安徽工人日報高級記者。感謝作者投稿授權,文章發布前有所刪減。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加坡眼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