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最近新增的冠病病患中,在工作場所染疫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已知有關聯的社區病例中,只有約一半是同住成員之間傳染,其他的相信多是同事之間傳播。傳染病專家認為無須對此趨勢過於擔憂。

新加坡最近新增的冠病病患中,在工作場所染疫的比例呈上升趨勢。(檔案照)
根據衛生部數據,過去一周有關聯的社區病例中,同住成員之間感染的病例占53%,顯著低於前一周的70%。而近期出現的巴士轉換站和BHG百貨公司等感染群,確診病例都以職員為主,反映工作場所感染情況有所增長。

受訪傳染病專家對這個趨勢並不感到意外。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Alex Cook)副教授指出,逐步開放經濟與社交活動意味著會有更多病例的傳播來自工作場所或社區。
他認為,現有的工作場所安全管理措施具備一定的防疫能力,雖然最近有較多病例是在工作場所傳播,但沒有必要因此收緊工作場所的安全措施,除非這會導致醫療機構不勝負荷。
僱主要讓員工放心請病假
「重點是實行可降低傳播風險的措施,但又不太影響經濟和社交活動,否則我們就得在收緊與放寬之間反覆來回。定期檢測是其中一項措施,我建議讓已接種疫苗的民眾也接受定期檢測,畢竟接種後也會被感染。國大目前在試行這樣的檢測程序,我覺得很不錯。」
他也提醒僱主與員工負起社會責任,若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就不應上班。僱主也要讓員工放心請病假,而不是抱病上班。
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全球衛生)兼傳染病系主任許勵揚副教授同樣指出,非同住的感染病例比率料會隨著更多活動重啟而增加,但沒有必要收緊工作場所限制。他說,從公共衛生角度,要重點關注的不是病例數量,而是重症病患人數。僱主可更積極鼓勵員工接種疫苗,並繼續在工作場所實行安全管理措施。
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全球衛生方案主任林方源副教授也認為,無須對工作場所病例增加的趨勢過於擔憂,更應關注的是提高人口的接種率,尤其是年長者等較弱勢群體,以及醫療資源是否足以應付病例。
他說,新加坡是少數會積極追蹤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的國家,因此會發現較多病例,包括沒有症狀的病患。
古阿烈表示,隨著新加坡逐步邁向與病毒共存,確診病例的追蹤範圍可能縮小,局限在較高風險的接觸者,即同住成員,到時可能只記錄家庭類感染群。
記者:胡潔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