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冷卻
新加坡
花園城市如何減輕城市熱島效應?


當人們在城市中漫步時,單憑氣溫可能無法準確測量他們感受到的熱量。當城市建築如道路和人工草皮吸收熱量後,也可以成為熱源。
現在研究團隊的目標是更好地了解新加坡的實際溫度,以便採取措施使這座城市更宜居。
來自新加坡管理大學(SMU)的研究人員將乘坐一輛名為「Smarty」的移動生物氣象車,在新加坡管理大學校園漫步。
推車上裝有傳感器,比如可以測量太陽熱量的傳感器,以及表面釋放的紅外熱量。
這些數據將幫助研究人員計算平均輻射溫度,從而為如何感受熱度提供更準確的圖像。
當天氣 App 顯示當天的氣溫有32℃時,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卻有不一樣的溫度體感。比如在城市建築周圍,會感覺好像有70攝氏度;而在樹蔭下,就只有涼爽的26攝氏度。
新加坡管理大學(SMU)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進行一項任務,研究如何讓城市的各個角落變得更加涼爽和舒適,以及如何創造出更多這樣的環境。同時,也是在響應由政府支持下啟動的「冷卻新加坡計劃」,該計劃旨在研究城市熱島緩解策略。
新加坡管理大學 Winston Chow 副教授擔任「冷卻新加坡計劃」的首席研究員,他表示:「我們已經看到由於蔭涼或風速的變化,新加坡戶外的熱舒適度會在幾米內發生巨大變化,因此我們需要確定(氣候)模型來模擬這些真實變化的效果如何。」
熱舒適指的是一個人在環境中感受到溫暖或涼爽的程度。許多手機天氣 App 所提供的溫度數據通常指的是氣溫。「但是這一項並不能提供某一特定地點所經歷的真實熱量,因為在城市景觀中所處的位置不同體感也會不同,被太陽曬一整天也是熱源。」參與該計劃的新加坡管理大學研究員 Peter Crank 博士說到。
例如,7月1日下午4點至5點在 SMU 校園散步,研究人員發現這時段的空氣溫度在29-3攝氏度之間波動。但是沿著同樣的路線測量平均輻射溫度(環境四周表面對人體輻射作用的平均溫度),在有樹木遮蔽或有遮蔽的人行道上,溫度會從26-70攝氏度不等。
Crank 博士說,在道路和人造草皮上溫度會特別高,儘管這些草皮看起來和草一樣,但實際上是橡膠上植被的塑料葉片。「這些數據可以幫助城市規劃者和城市開發商避免或減少使用類似材料以提高人們的熱舒適度。」
平均輻射溫度是通過測量太陽輻射、太陽熱量和紅外線熱量計算出來的,這種類型的熱量通常由城市建築釋放到環境中。
研究人員通過在 SMU 校園「漫步」來收集這些測量數據,該團隊給他們的移動生物氣象車取名為「Smarty」。車上裝有傳感器,可以收集計算平均輻射溫度所需的數據。
新大周圍的數據收集工作從今年3月就已經開始了,研究人員計劃年底前讓 Smarty 在碧山—宏茂橋公園附近「散步」。
氣溫和平均輻射溫度不同


通過研究將提供一個更細緻入微的數據了解城市溫度,並為城市規劃策略提供信息參考。
通過數據參考可以判斷出種植哪些特定類型的樹木可以提供更多的陰涼,或者在城市地區少用哪些散熱結構,比如人工草皮。
根據性別和年齡等因素,人們對熱的感受可能不同。研究人員通過志願者戴著健身追蹤器進行「熱散步」,可以更直觀的看出差距。
Chow 教授說:「我們選擇的地點與新加坡城市景觀中的不同土地覆蓋很好地匹配,從市中心高層和低層建築的混合和街道樹木,到密集的公共和私人住宅區的大型城市公園。」在每個研究區域的路線上,也有不同的陰影特徵,從樹蔭到有遮蔽的人行道,使這些路線代表了新加坡人通常都會走的道路。
氣候變化導致了全球氣溫上升,但新加坡由於城市熱島效應,所經歷的變暖要高於全球平均水平。新加坡國家環境局氣象服務部門的數據顯示,新加坡的氣溫比1948年高出1.8攝氏度。相比之下,全球氣溫比前工業化時代上升了約1.1攝氏度。
為「冷卻新加坡計劃」提供資金的國家研究基金會(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的一位發言人表示,在社區規模上進行室外熱舒適研究需要在這些水平上收集數據。「測量網絡通常不能解釋小氣候(尤指有別於周圍地區的)的變化,也不能提供人們感受到的熱體驗的代表性圖片……但是 Smarty 氣象車則提供了對城市環境的動態測量。」
註:本文原文轉載于海峽時報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