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樂、紅茶、養樂多、鮮牛奶……這些常見的飲料大家平時是怎麼選擇的?是不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
但是在新加坡這個選擇標準將被打破,將會以健康等級選擇飲品。這一舉措為全球範圍內的健康監管帶來了新的思考和啟示。你希望國內的飲料也採用相同的分類方式嗎?
新加坡飲料分級制度

從2022年12月30日開始,新加坡引入了飲料貼標制度,鮮艷的「紅綠燈」標誌對應ABCD等級四個等級,對所有飲料進行分類,讓消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飲品的糖分含量。
根據飲品中糖和飽和脂肪的含量從高到低進行分級,依次為D>C>B>A,其中D級糖分和飽和脂肪含量最高,而A級的糖分和飽和脂肪含量限值最低。

從超市的瓶裝、盒裝、袋裝飲品到線上售賣,都需要設置明顯的標識,確保消費者能夠清晰地辨識。
貼標的責任由飲料的生產商、進口商或分銷商承擔,一旦違反條例,將面臨罰款處罰,初犯處罰低於1000新元,重犯處罰不超過2000新元。如果不想貼標籤,只能從超市下架。

新加坡市場上也存在許多中國飲料,這些飲料也要符合相應的分級標準,在目前的市場中,大多數中國飲料也都已經貼上了分級標籤,遵守新加坡的食品條例。
通過這一制度的實施,消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所購買的飲料的糖分含量,有助於做出更健康的飲食選擇。

除了超市的飲品,新加坡還要求咖啡廳等店鋪製作的現泡飲品在菜單上貼上營養等級標籤。這一消息在國內熱搜中一度成為第一熱門話題。
根據衛生部長王乙康的公布,從今年年底開始,製作現泡飲品的商家需要在菜單上貼上營養等級標籤(Nutri-Grade)。
施行原因
新加坡之所以強硬要求營養等級制度的實施,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控制糖分的攝入量。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的數據,截至2021年,新加坡20-79歲年齡段的人群中,有11.6%的人患有糖尿病,這一比例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糖尿病患者的醫療開銷占據了新加坡國家衛生部總支出的11%,給財政帶來不小的負擔。
因此,新加坡政府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他們希望通過實施營養等級制度,讓消費者在一眼就能看清飲品的含糖程度後,自覺減少購買高糖飲品,推動企業調整配方降低飲品的糖度。

新加坡政府試圖用這種措施從根本上改變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並推動飲品行業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同時,糖分和反式脂肪含量過高的飲品將被禁止進行廣告宣傳。宣傳渠道包括電視平台、網絡媒體以及線下的巴士站廣告牌和報紙雜誌。
快來看看你常喝的飲料應該被評為幾級吧~



期望效果
增加公眾意識
飲料分級制度的實施引發了公眾對飲品中糖分含量的關注,提高了消費者對自身健康的認知和關注度。
促進飲品創新
為了適應新的標準,飲料製造商不得不調整配方,降低糖分含量,並推出更健康的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
健康改善
新加坡旗下連鎖超市的數據顯示,飲料分級制度實施後,高糖飲品的銷售量明顯下降,人們更願意選擇低糖飲品,有利於改善整體健康水平。
新加坡強制飲料分級制度的實施對提高消費者的健康意識、促進飲品創新以及改善整體健康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國是否可以借鑑新加坡的做法,通過建立類似的分級制度,並加強公眾健康教育、支持飲品創新和加強監管等措施,為全國人民的健康生活貢獻一份力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