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覺得他們應該正視人性,接受這種現象的存在,如果強行取締只會適得其反,讓這些交易被迫轉為地下,到那時將會極大增加他們的管理壓力。

所以與其這樣還不如給性交易一線生機,為它劃出一塊專屬的地方,把它放在眼皮子底下嚴加管理。
畢竟新加坡國內還是有不少人以此為生的,如果突然砸了她們的飯碗,那麼這些無所事事的從業者對社會也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就這樣,在結合多種因素綜合考量之下,新加坡合法紅燈區芽籠誕生了。
新加坡最初設立芽籠只是考慮到當時不容樂觀的國內環境,剛剛獨立初期的新加坡也確實舉步維艱,實力薄弱,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在世界舞台上站穩腳跟。

從某種角度上來看保留性交易,設立合法紅燈區芽籠其實也是一個明智之舉,畢竟對於當時在夾縫中謀求生存發展的新加坡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參考信源
〖1〗肖龍 新加坡紅燈區一瞥 《海內與海外》 1996年02期
〖2〗陸離 《新加坡的紅燈區》 讀者 2011年12期
〖3〗戈多 李鵬飛 路柯,《花園城市的另一面 寺廟和紅燈區里的新加坡芽籠》 環球人文地理 2019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