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睡到自然醒,先在院子裡練氣功,然後去咖啡館吃早餐;
下午去河邊釣魚,或在田裡種水果;
晚上就跟一群人圍爐烤肉,唱唱歌,聊聊天。
如此愜意的生活,蟻粉是不是很嚮往?若想體驗一下,就去中國的「青年養老院」住幾個月吧!
什麼?養老院不是給老人住的嗎?年輕人幹嘛去住?
其實,這些養老院提倡的是禪修養生等「養老式」生活,吸引年輕人來享受短暫的「慢活」,調節好身心,再重新出發。
是休息充電 還是逃避現實?
根據中國社媒豆瓣論壇上的熱門話題《你預想的退休生活》,年輕人理想的養老生活離不開這幾點:
可以自主安排每天的生活;
在喜歡的地方旅居養老;
住家有院子,可以養花種草,曬曬日光浴;
有好友或寵物陪伴,滿足社交和娛樂需求。
簡單來說,就是用最低的生活成本,享受最大的精神自由。
一個星期只須支付人民幣780元(約145新元),相當於每天20新元,就能過上夢寐以求的生活。

既然那麼便宜,就住上一個月吧!(小紅書)

青年養老院的房間陳設很簡單,除了床和桌椅,沒有多餘的家具。(小紅書)
傳統的養老院以護理和照料為主,但青年養老院沒有醫生護士,也沒有廚師準備三餐。
來這裡的年輕人不是為了治療慢性疾病,而是為了治癒疲憊的心靈。
這些由民宿、農場、咖啡館或酒吧改裝而成的養老院,在門前牌子上用英文寫著大大的標語「Please Lie Down」,即「請躺下」。

是「請躺下」還是「請躺平」?(小紅書)
說得好聽點,是讓年輕人休息充電的「加油站」,但也有老一輩批評,這是在鼓吹不務正業、不思進取的「躺平」風氣。
32歲的路雷雷卻不以為然。
來自河北的他,今年初在雲南西雙版納租了一個大院子,開了一家青年養老院。客人以20多歲至30多歲的年輕人為主,很多都是瞞著父母來「短暫養老」。
他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說,養老院的社媒平台每天會收到數百條私信,微信每天也會增添百多個好友,很多都是來諮詢的。
路雷雷之前當導遊時,就觀察到這個年齡層的年輕人對未來的憧憬。
「一些人可能很納悶,為什麼年紀輕輕就想『退休』,但有很多30多歲的人已開始對生活感到迷茫,我也曾是其中一人。換個環境,或許就能改變現狀。」
路雷雷也規定住戶至少要住一個月,他認為這樣才能更深入體驗生活,而不只是簡單的觀光旅遊。

來自河北的路雷雷在雲南西雙版納租了一個大院子,開了一家青年養老院。(小紅書)
來自北京的李曉嵐,則把舅舅在河北老家的院子改裝成青年養老院,邀請年輕人來喝茶、玩桌遊或做手工。
不過,他們必須先在社媒平台預約,才會受邀。
「我想把院子做成非營利性質,讓客人通過打掃做飯來換取零食,或通過唱歌畫畫來兌換玩桌遊的時間。我不打算制定太多標準,不然又跟上班沒兩樣。」
通過「短暫養老」活出自己
沒錯,對在大城市辛苦打拚的白領階層來說,青年養老院簡直就像是烏托邦。
這裡沒有「996」工作制,沒有複雜的人際關係,也沒有人催促他們結婚生子;既不必通宵熬夜,也不必害怕失業……
有學者指出,一些年輕人可能受到中國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和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啟發,開始追尋放鬆身心、放慢腳步的休憩地。
河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袁立壯相信,除了專業的心理諮詢,人類在面對壓力時也有自愈的能力。社會應該以更包容的心態,引導年輕人積極面對。
「我們一直鼓勵年輕人要奮鬥,要上進,好像無所事事過上一天就是在犯罪。有時候停下腳步,躺平一段時間,也不算是虛度光陰。」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小波則認為,當現有的人際關係不足以滿足年輕人的社交需求時,找一個志趣相投、脾氣相符的朋友顯得格外重要。
「青年養老院為年輕人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社交方式,讓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尋找夥伴,共同體驗、分享和成長。不必假裝熱絡,也不需要刨根問底。」

青年養老院為年輕人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社交方式。(小紅書)
的確,從概念上來看,青年養老院似乎傳達了一種消極遁世的情緒;但換個角度理解,它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當下中國年輕人的現實訴求,也成為不少人創業的新選項。
這讓紅螞蟻想起前陣子,新加坡的年輕人紛紛在社媒分享自己快樂的無業生活。
或許新加坡的農場和餐飲業者也可以考慮開一家青年養老院,相信會有一定的市場。不過,把「養老院」改成「療養院」可能比較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