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情況是,新加坡永遠是一個小紅點,我們沒有腹地,我們沒有自然資源,不像卡達或阿聯等資源豐富的國家。如果我們動搖了,沒有人會來拯救我們!」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在2月28日的財政預算案辯論中發表了一場重要的演講,當世界變得更加危險和不可預測的時候,新加坡需要保持經濟增長,這樣它才能謀生並照顧人民。

圖源:ST
01 經濟增長:為了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的更好結果
黃循財說,新加坡是一個小國,沒有腹地和自然資源,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來謀生和照顧人民。在世界變得更加危險和不可預測的時候,新加坡需要保持經濟增長,這樣它才能維持國家安全和國際地位,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和收入機會,以及更好的生活質量。
政府的目標是在未來十年實現每年2%至3%的經濟增長,其中1%至2%來自生產力的提高,剩下的1%來自勞動力的增加。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需要經濟的持續轉型,工人接受新的技能和技術,以及對外國人才保持開放。
新加坡要在世界市場上獲得更好的價格,就必須增加附加值,提供更高質量和創新的產品和服務。像德國跨國企業西門子於1908年來到新加坡,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一家小型銷售辦事處發展到提供運輸、水處理和醫療診斷等領域的技術,這樣的投資可以帶來更多的就業和收入,也可以推動生產力的提升。

圖源:ST
新加坡必須保持對高質量投資的吸引力,因為這些投資通常涉及推動生產力前沿的創新活動,政府將繼續通過各種措施,如稅收優惠、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和研發支持,來促進這些投資的流入。
由於居民勞動力增長放緩且不足以滿足經濟需求,新加坡必須對外國人才保持開放,這包括工作許可證持有人,他們約占外國勞動力總數的三分之二,他們大多從事新加坡人不想做的工作。這意味著工人能夠在數字經濟等新增長領域工作,而全球技術人才短缺。
新加坡有一個全面的控制系統,可以規範各級勞動力中工作準證持有人的質量和數量,為了跟上這裡的工資增長步伐,就業准證申請人的最低合格工資將增加。
他說:「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一切?這不是追逐目標,不是為了成長而成長,這是為了確保新加坡和新加坡人取得更好的結果。」
02 社會支持:給人們一個支持,而不是施捨
黃循財表示,政府在過去20年中將社會開支翻了兩番,占整個財政預算案的比重也有所增加。在2024年預算案中,所有政府部門總支出的一半用於社會支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結構性計劃,而不是臨時措施。

政府的社會支持精神沒有改變,這不僅僅是施捨,而是給人們一個支持,幫助他們實現自力更生和進步。政府對社會支持的平衡持謹慎態度,既要滿足人民的需求,又要避免在新加坡人中滋生權利感和依賴感或削弱個人責任感。
政府的社會支持計劃是經過精心設計和調整的,以確保它們能夠提供所需的所有支持和保證,同時堅持個人責任和自力更生的關鍵精神。政府將繼續對這些計劃進行微調,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和人民的需求。
政府還同時採取了其他幾項舉措,例如制定工作場所公平法,增強技能未來,以及為面臨更多挑戰的細分市場提供新的支持,例如技術教育學院的畢業生。這些舉措旨在不削弱個人和家庭責任,而是幫助他們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競爭力。
他說:「當新加坡人跌倒時,我們會接住他們,並確保他們不會落後。我們投資於他們,為他們提供支持,幫助他們從生活中的挫折中恢復過來,並為自己做得更好。」
03 通貨膨脹:幫助家庭和企業度過艱難時期
黃循財指出,過去兩年新加坡高通脹的原因並非該國獨有,而是由於與大流行相關的限制和促進全球和地區的供應和需求,導致價格飆升,推動了各地的通貨膨脹。
新加坡收緊的貨幣政策有助於確保通脹不會達到世界幾個地區的峰值。政府也通過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如保證包、企業支持計劃和即將推出的針對非自願失業工人的臨時支持計劃,來幫助家庭和企業應對通脹的影響。

圖源:ST
政府認識到物價仍然很高,家庭和個人的壓力持續存在,仔細設計和調整了增強功能的支持,以確保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無論年齡、房產類型或收入如何,但也不想在不經意間過多地刺激需求並推高價格。這種支持是有針對性的,並傾向於那些收入較少的人。
政府還承諾通過企業支持計劃幫助企業應對不斷上漲的成本,他稱之為迄今為止最慷慨的企業所得稅退稅。所有符合條件的公司,包括那些沒有盈利的公司,都將獲得現金補助,可用於支付工資、租金、水電費或交通費用的增加。
他說:「我知道有些團體會覺得提供的幫助仍然不夠,但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欣賞到更大的圖景,由於我們無法控制的力量,我們正在經歷價格上漲的艱難時期,我們將盡一切努力幫助家庭和企業度過這個艱難的時期。」
04 新加坡的未來取決於我們的選擇
黃循財總結說,新加坡的未來取決於我們的選擇,我們必須有遠見和勇氣,為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做出正確的決定。政府將繼續與人民合作,共同應對挑戰,抓住機遇,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我們必須保持我們的團結和韌性,繼續努力工作,不斷學習和創新,以及對外國人保持開放和包容。我們必須保持我們的財政紀律和責任,確保我們的財政體系保持健全和可持續。我們必須保持我們的社會凝聚力和公平感,確保我們的社會支持體系能夠滿足人民的需求,同時鼓勵個人責任和自力更生。
他說:「這是我們的新加坡之道,這是我們的新加坡精神。這是我們在過去取得成功的原因,也是我們在未來能夠成功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