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疫後自去年年初重開國門以來,許多國家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中國旅客回流,以刺激經濟增長。
可惜中國民眾並沒有「一窩蜂」出境旅遊,回流速度緩慢,讓各地旅遊業者察覺到疫情前的這個「旅遊客源大戶」似乎變謹慎了。
各國於是各出奇招,雖然有時候可能會引起反效果,但大多時候都能與中方達成互惠互利的協議。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就已經或即將與中國落實互免簽證計劃。
中國遊客量去年底才見起色
正當大家期望有更多中國旅客到來時,中國也期盼著外國旅客多多前去提振當地旅遊業。
不過,過去一年到訪中國的旅客人數,相比疫情前仍有一段距離。
國家移民管理局的數據顯示,鬆綁旅遊限制後,2023年共有3550萬人次出入中國,相比2022年高出近六倍。
然而,去年的數字只占2019年的約36%,當年出入中國的外國人達9770萬人次。

中國去年超過半數的旅客人次,是來自去年10月至12月的記錄。圖為上海南京路步行街。(路透社)
外媒分析,這意味著中國旅遊業要全面復甦還有一大段路。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去年超過半數的出入境旅客人次,是來自去年10月至12月的記錄,換言之,中國旅遊業的復甦勢頭,接近年底時有所回升。
當地旅遊業者也留意到,中國重開後的頭幾個月,回流的外國旅客並不如預期。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的數據發現,相較2019年同期的856萬,2023年上半年中國旅行社僅接待了47萬7800名入境旅客。
一名北京導遊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也坦言,雖然她的生意從去年3月起有所改善,但比起2018年和2019年的情況還是相去甚遠。
她說,當時她平均每天有三到四組旅遊預定她的服務,有時忙不過來還得請同行協助,但是去年她獨自一人就能經營。
據她觀察:
「外國旅客確實逐漸回流,但他們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觀光,一般只是來這裡出差或探親。」
免簽有成效,但有其他因素「攪局」
為此,中國也正想方設法,提升外國旅客去中國玩的意願。
去年8月,中國官方宣布,旅客入境時不再需要出示冠病檢測呈陰性的證明。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多個國家實行免簽。除了上述提及的幾個東南亞國家,中國也從去年12月1日起對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開放15天的臨時免簽措施,為期一年。
中國外交部去年12月5日表示,免簽旅遊政策取得成效,為出遊旅客提供更多便利。

中國也從去年12月1日起,對六個國家開放15天的臨時免簽措施,為期一年。(路透社)
中國外交部引述數據說,免簽政策12月1日生效後,就有近1萬8000萬名來自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和馬來西亞的旅客入境中國,其中約7000人是在12月1日至3日之間抵境。
另外,12月首三天這六個國家的日均旅客人數,也比11月的最後一天增長39%。
儘管如此,要說服更多遊客到中國旅行,當前還有一些因素構成阻礙。
業界觀察家說,其中一項短期挑戰就是航班趟次。數據顯示,2023年首11個月,中國的國際航班僅恢復至57%左右。
即便進出中國的國際航班,恢復得不比國內航班來得快,但預料近期將加快步伐。
中國航空管理局去年10月說,下來五個月,中國每周預計會有1萬6680趟航班,客運航班預計達到四年前的約七成。
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劉思敏認為,免簽政策的確有助於促進旅遊業加快恢復。
但他指出,疫情前中國的主要旅客來源國,如美國、日本和韓國等,沒有受益於免簽政策。
他說:
「雖然疫情已過,但疫情防控引起的負面影響尚未完全消失。外國人可能還沒無法完全了解中國當今的情況。」

中國航空管理局去年10月說,下來五個月,中國客運航班預計達到四年前的約七成。(路透社)
經歷了疫情後,或許也讓旅客的心態產生兩極化的改變。
一方面,一些西方國家因面對通貨膨脹,當地人民必須荷包緊縮減少出國旅遊;另一方面,與疫情前相比,各地旅客的出遊選擇變多了。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莊嘉穎受訪時告訴《海峽時報》:
「對休閒旅客來說,世界那麼大,有很多吸引人的旅遊景點,其中不少能比中國提供更高性價比、更舒適體驗。」
中國國內旅遊暫時「頂得住」

旅遊網站數據發現,相比去年第二季,去年第三季全球用戶搜索中國入境旅遊的次數多了近四成。(蟻粉提供)
即使目前旅遊業表現不如以往,中國旅遊業者對前景還是持樂觀態度。
國際旅遊網站攜程(Trip.com)發言人說,赴華旅遊預料不久的將來將會上升。
攜程的數據發現,相比去年第二季,去年第三季全球用戶搜索中國入境旅遊的次數多了近四成。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去年12月接受媒體訪問時也承諾,外交部下來將繼續調整簽證政策,制定更多便利條件,促進跨境出行。
在那之前,中國國內旅遊的強勁需求,相信還是能讓當地旅遊業者不至於壓力山大。來臨的農曆新年假期,就是今年的第一個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