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環保與水務產業的崛起為中國的各級地方政府如何構築產業鏈及詮釋產業生態與招商引資的關係提供了最好的範例。
2007年4月,吳作棟資政與中國總理溫家寶會晤時,雙方達成了在中國借鑑新加坡的環保與水務經驗打造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的意向,這就是目前廣為人知的天津中新「生態城」的緣起。值得指出的是,新加坡環保與水務經驗的核心是膜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膜(membrane)技術是國際公認的21世紀綠色節能的高新技術,當今世界,全球變暖、能源短缺、水源緊張、環境污染,其控制與解決的方案無不與膜技術密切相關。
筆者從事膜的研發與應用工作多年,在此以切身的體會,就新加坡的環保與水務經驗進行了認真的總結,進而闡述了新加坡經驗對中國發展綠色技術、促進循環經濟、構築產業鏈、打造「生態城」的啟示以及推動中新合作的意義。
新加坡是一個國土面積僅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島國,其用水原本根據建國前與馬來西亞所簽訂的兩份水供協議,由柔佛州經新馬長堤引入新加坡,但多年來紛爭不斷,馬國試圖把水供當作最有力的談判籌碼,也曾是新加坡人最為難言的苦楚。
1,戰略先行,國家主導
新馬水供糾紛促使新加坡把水源問題當作國家戰略予以優先考慮。作為一個面積狹小的島國,雖說是熱帶雨林氣候, 但貯水的地域與面積有限,地下水的開採更是嚴格禁止。因此新加坡唯有把目光轉向四周的海洋,希望依賴高新技術、實現海水淡化。與此同時,新加坡建立了優秀的環保與水務政策,把水源供應與污水處理等所有與水相關的部門集中到環境與水源部統一規劃與管理,以此統籌安排水的開源與節流。
2、政府搭台,企業唱戲
為了實現海水淡化的目標,新加坡採取的策略是積極鼓勵全球商家充分利用新加坡的平台顯現才能、展示成果、尋找商機。在政府搭台的背景下,這一領域幾乎所有國際領先的企業均向新加坡介紹他們在海水淡化方面的經驗與技術。當時國際海水淡化普遍採用的仍然是多級閃蒸、低溫蒸餾等在中東廣泛應用的工藝。膜法海水淡化雖然不乏研究且屢有創新,但尚未成為應用的主流。
3、廣招人才,集中研發
舉例來說,九十年代初,一批改革開放後在中國大學畢業、曾赴歐美留學工作數年的中國學者受新加坡招聘人才優惠政策的吸引從世界各地輾轉來到新加坡生根發芽。另外,也有一批像筆者一樣直接受新加坡政府獎學金資助的中國留學生在此茁壯成長。今天他們大多數已成為新加坡的新移民,其中一部分更成為國家研發創新體系中的核心人才。
雖然廣招人才,但新加坡深知必須把有限的資源用於攻克國家亟待解決的課題或投入到能為其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領域。例如,新加坡成立了一個由李顯龍總理親自掛帥的國家創新研發理事會,其研發的主攻方向卻限定在環保水務、生物醫藥、清潔能源、動漫與多媒體四個領域。
就海水淡化而言,當年正是由科學家指出應該儘量避免採用以相變(phase change)為基礎的蒸餾技術淡化海水,因為它不但成本高昂,還將使新加坡面臨的水源問題轉化為全球愈來愈嚴重的能源問題。這一意見受到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新加坡研發的注意力因此逐步聚焦到開發不涉及相變的以膜技術為核心的海水淡化工藝。
4、示範工程,拋磚引玉
當新加坡探討基於膜分離過程的海水淡化技術時,發現通過膜技術把廢水資源化製成新生水的成本更低。因此新加坡先于海水淡化啟動了新生水的示範工程。
與中國多數科研主管部門的思維不同,新加坡的有關部門並未著眼於如何把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推向產業市場,而是大力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的開發應用,用市場換技術,建設示範工程,通過招投標的方式鼓勵全球企業積極參與競爭,展示科研成果,應用最新技術;科學家則通過企業承建的示範工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提出更好的思路與方案供政府決策參考。
5、構建模式,樹立品牌
在示範工程成功的基礎上,新加坡敏銳地洞察到運用膜技術實現廢水資源化不但可以解決新加坡的水供問題,更可以催生一個新興的環保與水務產業,為其產業轉型與對外拓展找到了一個新的亮點。因此新加坡採用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方式,逐步推出一系列給排水項目進行技術改造與產業升級,明確指定應用膜技術凈化原水及實現廢水資源化製備新生水。 政府為企業提供平台,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從而構建了一個良好的政府—產業—金融互動的商務模式。
2003年的新加坡國慶日,時任總理的吳作棟資政帶領數萬人共飲新生水的場景至今令人難忘。從此,新加坡的水品牌應運而生。
6、營造商機,全球推廣
在明確了打造水品牌,發展水產業的目標後,新加坡首先通過國際相關組織以最嚴格的規範標準鑑定新生水的質量,向世界證明新生水的純度遠遠高於普通飲用水的標準,並以此向國際社會宣告飲用新生水是安全可靠的;其次,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勵商家使用新生水,新生水產量不斷增大,成本不斷降低,形成良性循環;第三,通過舉辦「新加坡國際水資源周」及頒發「李光耀水源獎」等各項活動提升新加坡在國際環保與水務行業的地位與影響,鼓勵相關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進而促進新加坡資本市場的繁榮與發展;第四,組織企業參與由部長率領的經貿代表團赴中國、印度、中東等地推介交流、搭建網絡、尋找投資與發展的機會。
新加坡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新加坡的水故事創造了一個現代奇蹟。當國際上很多專家相信缺乏水源將是世介面臨的主要挑戰時,新加坡卻依賴膜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不但成功解決了水問題,而且化危為機,從一個受馬來西亞水供製約的島國轉化為國際矚目的環球水務樞紐,向世界各地提供以膜技術為核心的水問題解決方案;並催生了一個以高新技術為依託、品牌運營為核心、金融資本為紐帶的環保與水務產業,將其最大的劣勢變成最大的優勢。
筆者認為新加坡的成功經驗對中國有如下六點啟示:
1、授之以魚,莫若以漁
新加坡在水源開發與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使其在全球引人矚目,也為新加坡開拓了龐大的國際市場。但筆者以為,中國應當學習的是新加坡面對困難、思考對策、解決問題、發現商機、構築平台、產融結合、打造品牌、全球推廣的方法,而不僅僅是利用新加坡的技術與經驗解決中國某一城市、某一地區局部的環保與水務問題。新加坡通過膜技術為島國增建了新生水與海水淡化兩個水喉,而中國應當考慮如何通過膜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產業升級,打造人、自然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生態城」。
2、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中國同時面對水資源短缺與水污染嚴重兩大問題。事實上,通過南水北調等水利工程僅僅是實現了水的時空轉換,並沒有改變全國水資源短缺、人均水占有量不足全球1/4的現狀;而新加坡的成功經驗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通過膜技術實現廢水資源化,既處理了污水,又實現了水的循環再生,緩解了水源短缺的矛盾。 進一步,中國可以利用膜技術改變傳統的末端治理廢水的方式,從源頭控制污染的產生與資源的消耗,使膜技術開發與應用的深度與廣度升華到新的境界。
3、知己知彼, 融會貫通
當今中國,無論大小城市,通過招商引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推動產業升級已成為各級政府最為重要的目標之一。然而,如何構築產業鏈,營造良好的企業生態環境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事實上,招商引資與產業生態是唇齒相依、相互促進的關係。新加坡環保與水務產業的崛起為中國的各級地方政府如何構築產業鏈及詮釋產業生態與招商引資的關係提供了最好的範例。
4、科技為源,人才為本
當長堤對岸的供水無法依賴時,作為一個島國,新加坡考慮的出路是如何把四周的海水變成可飲用的水。在海水淡化的探索過程中,新加坡開發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應用更廣的以膜技術為核心的廢水資源化的技術與方案。其成功基於如下兩個立足點:一是科技,二是人才。
中國對膜技術的研發並不陌生,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財力、人力與物力,也有大量的科技論文與鑑定成果,然而基於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實際應用不多。這方面新加坡後發先至的成功經驗能給予中國很好的啟示。
5、循環經濟、持續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尋求生態環境與經濟成長和諧的「雙贏」之路已成為解決資源日趨枯竭、污染日漸嚴重問題的最佳途徑。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的實施,使得經濟增長和生態保護之間不再相悖。筆者創立的三達膜近年來開發了上千項以膜技術應用為核心的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工藝,並在許多製藥、染料、化工、冶金、輕工、食品、飲料、生物技術與環保企業中獲得了成功的應用,化解了「魚(經濟發展)和熊掌(環境保護)不可兼得」的矛盾,對推動中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注重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6、中新合作,優勢互補
中新兩國淵源深厚,文化相通,具有廣泛的合作領域與巨大的合作空間。一方面,中國可以利用新加坡優秀的規劃理念、創新的研發機制、先進的發展經驗、獨特的商務模式與國際化的資本平台,選擇若干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區與新加坡攜手共建中新「生態城」;另一方面,中新兩國可以攜手發展新興的環保與水務產業,把新加坡的品牌優勢與中國的製造業優勢有機結合,同時利用新加坡廣泛而密集的自貿協議網絡與國際平台,實施中國政府提倡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既能分散中國的貿易順差,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又能使中新兩國企業共同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