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3%的國土面積竟然是填海所得
新加坡,世界上填海造陸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
多達23%的國土透過填海而成,
曾面臨柬埔寨政府宣布停止販售砂石;
這個一項以注重生態保育之花園城市自居的城市國家,
遭指控間接導致鄰近國家的環境惡化。

自從1965年獨立建國以來,
新加坡政府就非常意識到國土狹小(581.5平方公里)這件事,
也不斷向人民提醒新加坡的迷你有多麼不利於這個國家的競爭與發展。
2018年新加坡國土面積達到721.5平方公里。
五十多年的時間裡增加了約140平方公里,
其中除了因泥沙淤積等自然演變帶來的變化外,
絕大部分新增國土都來自填海造陸。

新加坡的填海造陸有兩個比較鮮明的特點。
首先是填海的方式和理念經歷了由粗放到節約的轉變。
最初的時候新加坡選擇在原有的灘塗沼澤地之上進行圍填,
後來受技術進步影響,填海重心轉移到了主島濱海區。

而隨著對生態環境重視程度的提高,
離島圍填開始受到推崇,
其中受此理念影響的最具代表性的項目當屬裕廊島和大德光島工程。

而新加坡填海造陸的另一個特點是其填海規模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增長,
而是一個動態過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新加坡的填海規模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
然而到了八九十年代,其填海速率卻出現了負增長。
但是進入21世紀後,
新加坡的填海造陸規模又進入了爆髮式的急速增長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