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正式為該國的小販文化申遺。
新加坡比起其他國家,更關注小販文化的獨特性,申遺之舉顯示其對小販文化的情感交流與世代傳承的重視。
對遊客而言,各城市火熱的美食街,都是城市體驗中最活色生香的部分之一;
對當地人而言,小販文化是檢視國家的一個窗口,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話說就是,「小販中心宛如『社區飯廳』,是形成國家認同的重要一環。」
那麼新加坡的「小販文化」特殊在哪裡呢?


應需而生
早晨,在小販中心買一杯咖啡、一份咖椰麵包、一粒雞蛋作早餐;中午,在小販中心買一大份麻辣香鍋和朋友分享;
晚上,在小販中心買一碗釀豆腐充飢,或是一份紅豆冰解暑。
很多新加坡人的一天都和小販中心聯繫在一起,小販中心可以說是承載新加坡人記憶的場所。
資料顯示,早在19世紀,新加坡的小販們就在街頭巷尾擺路邊攤。
新加坡小販歷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加坡作為新興獨立國家,面臨嚴重的就業問題,很多失業者為了謀生成為街邊小販。
1972年,新加坡政府在該國最西端的裕廊建立了第一個小販中心。從此,小販們紛紛搬進了由政府管理的,上有屋瓦遮風擋雨,下有水電供應,衛生設施和桌椅齊全的小販中心。
到1986年,新加坡全境小販中心的數量已超過110個,路邊攤徹底成為新加坡人的回憶,一些小販使用過的路邊攤手推車甚至被送進了博物館。

更多元更獨特
新加坡是海外華人占比最高的國家,多個族群的人們在新加坡共同生活。順應新加坡人的多元飲食需求,小販美食一直以來都以品種豐富著稱於世。
不僅有華人的肉骨茶、潮州粥,還有印度的羊肉湯、米暹,馬來西亞的沙嗲肉串、炒麵,等等。
伴隨著新加坡的經濟起飛,以及新移民人口快速增長,許多新興美食也產生了,小販們開始經營中國的麻辣香鍋、日韓料理等,西餐攤位也擺了進來。

與此同時,傳統美食也開始改良,增加了一些以前處理不了的新配菜。
新加坡小販文化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不同族群的飲食可以出現在一起,而來自不同族群的食客雖然各有飲食禁忌或民族文化差異,但能接納對方在同一個小販中心用餐,同時在行為上還能照顧其他族群的禁忌。

政府的角色
新加坡政府在小販中心的建立、運營、管理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971年新加坡開始有計劃地建造小販中心,向小販發放執照,將他們遷入各個小販中心。
在2001年政府還推出了耗資4.2億新元(約合人民幣20.73億元)的小販中心翻新計劃,以改善用餐環境和衛生條件。
新加坡政府在小販中心的選址和規划上也下了很大功夫。
新加坡政府在為小販中心選址時會優先選擇組屋區附近的地方,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時也保障了客源。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規劃小販中心內部攤位時會充分考慮餐食的多樣性,小販中心一般不存在很多攤位經營同一種食品的現象。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也鼓勵小販參與小販中心管理,通過成立「小販商聯會」等類似工會的組織參與管理制度的制定,加強行業自律;同時也鼓勵小販們聯合聘用清潔團隊,專門負責公共衛生設施的保潔和餐盤餐具的清洗。

情懷與未來
在新加坡的小販中心裡,每到周末,平時居住在城市各地的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用餐是很常見的情景。
新加坡人對美食的記憶是通過小販中心在家族中傳承下來的,而小販自身的傳承也是如此。
雖然有些小販的收入不菲,但小販群體在新加坡社會中的地位並不高。再加上近幾十年來新加坡的教育水平突出,很多年輕人不願從事小販職業,而更願意憑藉知識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和更喜歡的工作。
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新加坡的小販面臨著斷檔的威脅。

所幸,新加坡政府推出的小販培育攤位、小販美食烹飪課程等項目都在逐漸收效,也有不少小販的子女感念父母的辛苦和祖輩創業的艱難,毅然辭去工作投身小販事業。
無論如何,新加坡的小販中心現在仍然鼎盛。
2018年,李顯龍在國慶群眾大會上說,希望保留和發揚新加坡獨特的小販文化,讓眾多美食與手藝獲得傳承的同時,也讓全世界進一步了解當地獨特且豐富的多元文化。
這或許也是眾多新加坡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