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年齡介於15至24歲的青少年,
不上學、不工作,也不接受培訓,
每天就是渾渾噩噩地過……
他們是新加坡的兩萬多名「尼特族」(Neets)!
-- 什麼是尼特族 --
尼特族是NEET的譯音,NEET的全稱是(N 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 ducation, E mployment or T raining),最早使用於英國,之後漸漸的使用在其他國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

這些青年人學歷未必太低,當中亦有大學生,但面對失業問題,往往失敗後放棄再找工作,工作意欲低。
24歲的新加坡青年班傑明(化名)是新加坡理工學院媒體與傳播文憑畢業生,他被10家製作公司拒絕後,對找工作感到害怕。加上過去實習工作給他留下的不愉快的經驗,如工作時手腳慢遭活動公司炒魷魚等,都導致他對工作心生恐懼,去年還患上憂鬱症。
過去一年半以來,他每日都在家中度過,他既沒有上學也沒有工作,同時也沒參與任何培訓。為了把生活開銷減至最低,他每日在家中看報紙、上網或聽廣播。
他只有偶爾會出外幫父母跑腿,因為父母會幫他支付餐費和基本費用。
像班傑明這樣失業失學的「尼特族」,他們退出勞動市場,人數也不反映在失業率的數據之中。
據2016年全國青年調查的最新數據顯示,新加坡有約2萬100名尼特族,占青年居住人口的4.1%。比起2013年的1萬9700名(3.7%),攀升了0.4%。
2016年的調查對象是3531名青年,2013年則是2843名年齡介於15歲至34歲的青年。
人力部同國際勞工組織(ILO)指出,尼特族是青年人口較弱勢的一群人,他們在人力市場及社會排斥方面有更高的風險。隨著科技水平不斷發展,工作要求提高,再加上經濟情況的不確定性,或導致尼特族數字會繼續增長。
-- 尼特族是世界性問題 --
如今,尼特族是世界性的社會問題。主要在已開發國家和經濟高增長﹑生活素質高的國家和地區的青年階層中產生。
在中國大陸稱為家裡蹲或啃老族;在美國稱為歸巢族(Boomerang Kids),意指孩子畢業又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在中國香港則稱之為雙失青年(失學兼失業的青年)。

理當是充滿青春活力的年輕人為什麼會步入這樣的一條路?
從過去學者的研究可得知,促成這樣的因素往往涵蓋了,個人的人格個性因素、家庭因素父母親是最大影響者、媒體網絡霸凌、網絡成癮、同學關係不佳、學校因素等等……
當這些因素都沒有被正視解決導致惡性的循環後,相對帶來龐大的精神壓力,尼特族群當中以毒品舒壓,或是做出脫軌行為的人也不在少數,政府應當要更正視這一個社會潛在問題。
-- 尼特族的心態、特性 --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學畢業人數逐漸增加,因為高學歷的心態,使他們不願意從事較低的薪資工作,感覺心理上不平衡。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代草莓族(泛指所有抗壓性低的族群)吃不了苦,太辛勞的工作不願去從事,要求工作輕鬆錢又多,就呈現空等狀態,沒工作也沒讀書。
而尼特族的特性可分為四類:追求夢想型、喪失自信型、自閉型和家庭溺愛型。
1
追求夢想型:
對於自己的現實工作有理想,非要達到那理想才滿足,可能會有一直轉換工作的情形。
2
喪失自信型:
因一次的工作經驗失敗,對往後就業會有挫折感,信心遭受打擊,不敢再面對就業。
3
自閉型:
從小與社會接觸太少造成的。
4
家庭溺愛型:
從小受到家人的期待,認真讀書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有了高學歷卻不懂自己的理想,成了米蟲的心態。
-- 尼特族衍生的社會問題 --
尼特族依附家人而不就業,除了本身沒有自生能力,也造成家人的負擔;而家人的生活供應,並不能長久養到生命結束那天,會加速家庭經濟的危機,不就業的人口增加,相對的社會要救濟的人數也增加,整個社會經濟曲線也會呈現向下的趨勢。

家庭氣氛連帶受影響,成天不做事的尼特族賴在家,家人會擔心自己兒女的未來,除非是有錢人,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養活下一代,不然,多數家庭會產生爭吵,家庭不美滿,人的心理也會有改變。
貧窮的情形,會讓社會犯罪率增加,偷竊搶劫的行為處處可見,治安不良的情形,破壞了社會秩序。

「走出去」,刻不容緩!
這些未就業、未就學、未受職訓的尼特族,撇開傷病因素,據媒體報導,可以發現他們多有幾種人格特質:
對未來沒有目標、想法較不切實際、人際退縮/社交圈封閉、對生活/工作多有抱怨、家庭過度保護等。
如果今天我們「只」要求數字成績,全神貫注在成績上,到底我們還能教給孩子們什麼?我們能完全對尼特族的出現感到不可思議嗎?如果一切教育的手段,都以成績為導向,我們的孩子真有時間去學習、練習生而為人真正該有的技能嗎?
那些與人社交及相處的技能、處理衝突的技能、消化壓力的技能、經營家庭生活及個人時間表的技能、處理工作能有優先順序的技能、深入鑽研一件事情的技能……這每一樣事情,都如此的重要。
不就業,家裡蹲,這是相當嚴肅的社會課題,父母過於溺愛孩子,對雙方都造成傷害,奉勸尼特族的爸媽不要怨天尤人,鼓勵孩子勇敢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