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結果顯示:與其他年齡層相比,新加坡千禧一代(24-39歲)的憂慮較少,他們對能夠恢復疫情之前的生活感到最樂觀。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千禧一代對自己財務狀況的迅速恢復最自信,有52%的人認為,在接下來一年內財務狀況會好轉,他們是最不擔心失業或無力支付必需品的人群。
新加坡年輕人到底為什麼這麼樂觀呢?原因有二。
第一,新加坡政府的就業保障真的做的太到位了。
新加坡非常重視這場疫情對就業的影響,在創造就業機會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預留了約720億新元來保護工作和企業。在市場疲軟的情況下,也為工藝教育學院、理工學院和大學畢業生創造培訓和學習的機會。

此外,全島五個衛星職業中心以及MyCareersFuture.sg網站都會幫助將求職者與潛在工作進行匹配。
新加坡政府的目標是在未來12個月內創造100,000個新工作,並且通過激勵公司的數字化,政府還計劃在信息通信領域創造更多的工作,希望目前無法找到工作的人能夠儘快就業。
誰看了能不說一句:大手筆。

其次,千禧一代的年輕人有著異於其他年齡層的獨特之處,他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明顯更強,適應和調整自我的能力也更強。
嚴格來說,這場疫情算是千禧一代的新加坡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重大考驗。
這一代人生長於已經躍升成為發達的新加坡,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1年九一一事件、2003年SARS疫情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等事件發生時,他們大多還在上學,年齡尚小,沒完全明白問題的嚴重性,一些人甚至對SARS期間的停課抱著喜聞樂見的態度。
如今,他們成為勞動隊伍的一員,開始面對冷酷的經濟萎縮、減薪裁員、無法償還貸款帳單等現實,難免有當頭一棒之感。
其實疫情就像一個放大鏡,放大了新加坡的脆弱,逼著人去審視它。經濟近乎停擺,讓人意識到工作很容易說沒就沒了,也很清晰看到這個極為依賴對外貿易、外來遊客與勞動力,以及進口糧食和商品的島國,處處都是軟肋。
新加坡是脆弱的,新加坡人是卻是堅韌的。這份堅韌也延續到了千禧一代身上。
OCBC Bank大中華區研究部負責人Tommy Xie指出:
「與上一代人相比,青年人可以採取更多的成功之路,例如通過利用社交媒體。」
很多新加坡的千禧一代運用社交媒體,展現了強大的行動力和堅韌精神。有人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成立群組,分享外賣與送餐促銷,消費支持餐飲業者;有人透過視頻為學生提供免費補習;有人在疫情期間利用所學加入心理疏導組織,為更多人提供心理諮詢……

王瑞傑副總理在宣布財政預算措施時,將疫情形容為「史無前例的世代危機」,這並不誇張。 但每一代人都有他們必須經歷的磨難,對於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未來還有可能碰到比疫情更糟糕的情況的新加坡年輕人而言,此次疫情未嘗不是一個及時的警醒。

青年強則國強。 正如王瑞傑所言:
「我堅信新加坡具備戰勝危機的實力。只要國人同舟共濟、保持團結堅韌、堅毅向前,新加坡就不會出現『封鎖的一代』。
相反地,我們會越戰越勇,成為更團結、更強大、更堅韌的一代。」
資料來源:
1. The Independent:COVID-19’s victims: A 「Lost Generation」 in the making in Singapore
2. The Straits Times:Will Covid-19 create a 『lost generation』 in Asia?
3. 聯合早報:勞資政三方將確保我國不出現「迷失的一代」 王瑞傑吁年輕人化焦慮為行動
4. 8視界新加坡:唐振輝:政府將為青年創造更多就業和培訓機會
5. 新加坡紅螞蟻:亞太區年輕人的事業夢想,被突如其來的疫情幻滅成泡沫
6. 環球網:俄媒:「新冠一代」是否存在,他們為何被稱為「迷惘的一代」?
7. 聯合早報:大華銀行調查:本地千禧一代 對疫後經濟及生活復甦最樂觀
8. 聯合早報:林心惠:疫情與我們這一代
9. 隨藝聽歐洲:病毒會讓我們成為「迷失的一代」嗎?
10.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駐新加坡代表處:越戰越勇工作小組 明年提呈經濟新構想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