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雪玲臉書視頻截圖)
作者 張麗苹
每逢母親節或父親節,新加坡政治人物總會變著花樣在社媒發貼文答謝天下的媽媽。
這類貼文一般會曬自己小時候的照片搭配「謝謝媽媽」的文字,或上載一張街拍照,祝全天下的媽媽母親節快樂。
在一堆幾乎「千篇一律」的母親節臉書貼文中,內政部兼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孫雪玲的「短篇小說」貼文反而顯得與眾不同,內容感動了一票網民。
也是榜鵝西單選區議員的孫雪玲,去年12月推出了自己撰寫的兒童圖書《下雨天螞蟻做什麼》,內容鼓勵小朋友探索新事物,表達了勇氣、信心和好奇心的重要信息,讓他們明白成功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

孫雪玲為區內的孩子們閱讀自己撰寫的兒童圖書《下雨天螞蟻做什麼》。(孫雪玲臉書)
能出書的文筆自然是流暢的,網民給予了高度讚譽。

家暴受害者
這個短篇故事開頭寫道: 沙沙(化名)的母親一直不願意跟我說,其實沙沙的父親經常打沙沙。
一句話奠定了文章的基調:這是個關於家暴的故事,內容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不自在。
孫雪玲的敘事手法沒有煽情只給出必要細節,留給讀者想像和情感沉澱的空間。
這個圍繞著10歲小女孩沙沙的故事分成三段。
第一段

這段藏著幾個伏筆:
家暴是無所遁形的,左鄰右舍或多或少都能聽到可疑的聲響;
沙沙父親的肝臟可能有問題(眼白泛黃),也許是酗酒的緣故;
沙沙父親一直找不到工作,可能就是酗酒和家暴的起因;
議員在家訪後給居委會打電話,叫他們和鄰居留意這家人。這個環節,在第二段故事中得到呼應。
第二段

故事情節在一年後得到「質的提升」——沙沙的父親坐牢了,因為打孩子,鄰居報了警,被關了幾個月。他確實酗酒。
之前保持沉默的鄰居會報警,是因為孫雪玲叮囑了居委會和鄰居留意這家人,大家發揮了守望相助的精神。
紅螞蟻必須給孫部長的敘事手法點贊,輕描淡寫間就帶出了議員如何幫居民,居民們又如何幫到彼此。
第三段

故事的結局雖然不是童話故事裡常看到的「從此他們過著幸福的生活」,但對於沙沙而言,或許已經是種種不好結局中最好的那個,雖然她必須被迫與父母分開。
沙沙的父親最終被驅逐回自己國家。孫雪玲並沒有在文字描述中透露出這名父親的國籍和族群,對這個家庭也是一種保護。
這回報警的是沙沙的母親,她在忍氣吞聲了多年之後,終於「為母則強」了一回。
每位母親都不容易,懂事的孩子更不容易

孫雪玲為選區里的母親們準備花束。(孫雪玲臉書視頻截圖)
在孫雪玲講述的這個故事中,最觸動人心的,是沙沙的隱忍與懂事;但最讓人心疼的,也是這份隱忍與懂事。
「沙沙很愛她父親」這句話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都出現了。
孫雪玲在第三段中寫道:每位母親都不容易,但有善良懂事的孩子,就是莫大的安慰。並祝母親們堅強、平安;祝孩子們健康、幸福。
老實說,紅螞蟻相當懷疑沙沙是否真的很愛她的父親,還是她擔心母親會傷心哭泣,所以不得不告訴母親她很愛父親,好讓母親放心?
沙沙在孫雪玲面前安慰母親說「你看我說過沒事的,不哭了不哭了」,其實已經透露出,她並非真的沒事,只是擔心母親才故作堅強說自己沒事。
慶幸的是,沙沙的母親最終強硬了起來,做了一名母親該做的事:保護好自己的孩子。
蟻粉可能已經注意到,在最後一段敘述中,沙沙的媽媽不再說「沙沙很愛她父親」了,因為這名日子過得非常不容易的可憐母親,終於認清了現實。
對家暴說不的人增多了

防止家庭暴力中心和警察部隊2020年聯合推出名為「A Day With Bob」的抗家暴童書分給新加坡的小學生。(聯合早報)
據《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警方2022年1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近三年來,本地家暴案件有所增加。
2022年上半年,警方接獲了2603起報案,比2020年同期的2560多出43起。其中,配偶在家暴案中占比最多,其次是涉及父母與孩童的家暴案。2021年全年,警方共接獲5190起報案,2020年全年接獲5134起報案。
財政部2022年12月公布的《新加坡公共部門績效檢討》報告則顯示,2021年有約2140起新的兒童保護案件,以及200起涉及虐待弱勢成人的案件,比起2020年的1300起兒童保護案件和170起涉及虐待弱勢成人多。
這是因為在冠病疫情期間,家庭承受的壓力增加,以及公眾對家庭暴力的認識提高,有越來越多人勇於報案,不再感到羞愧。
兒童心理學有提到,懂事的孩子有可能是因為壓抑情緒或別無選擇,才變得懂事且謹小慎微。他們也可能是因為缺愛或沒安全感,才被迫少年老成提前變懂事。
雖然每一名母親都不容易,但生活在缺愛環境里還特別懂事的孩子更不容易。
別因為他們懂事就一味稱讚,反倒忽略了他們內心的真實需求。沒能撒嬌或搗亂過的他們,其實早早就被迫長大,何況還是家暴受害者,身心肯定傷痕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