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似乎成為了甘坤霖(Terence Kam,2011屆工商管理學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讀本科時,甘坤霖就發起了鼓勵回收食物垃圾的活動,後來他還建立了一些綠色農場。可以說,他一直在為綠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提及甘坤霖與可持續項目之間擦出的神奇火花,還要從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的經歷說起。那時候,他在一個學生項目中為 IUT集團(一家將食物垃圾轉化為能源的公司)提出商業建議後,意識到了可持續對現實世界帶來的積極影響。最終,甘坤霖畢業後進入IUT集團擔任管理人員,推動其他公司開啟他們的食物垃圾回收項目。
隨後,命運的齒輪又讓他重新回到了新國大商學院——在高管教育辦公室(Executive Education office)擔任助理經理,雖然這個職位與可持續並不相關,但他還是找到機會繼續推動可持續項目。他倡議大家停止使用塑料瓶,改用飲水機,從而節省了成本和勞動力資源。
如今,甘坤霖在NTUC(新加坡職工總會)帶領團隊,為企業和各機構在業務和勞動力轉型的可持續發展方面提供幫助。
校友簡介

甘坤霖 | Terence Kam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2011屆工商管理學士
他為環保付出,備受認可
在工作之餘,甘坤霖還在積極推動綠色活動。抱著回饋社區的想法,他在世界水資源日的活動中加入了可持續元素。為了表彰甘坤霖在各大活動中推廣水資源信息的貢獻,2012年,新加坡公用事業局(PUB)為他頒發了「水源成就獎」(Watermark Award),該獎項旨在表彰在水資源可持續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個人和組織,是該領域的最高榮譽。

甘坤霖(左一)成為2012年「水源成就獎」獲獎者之一 (圖片來源於PUB)
建立可持續發展農場
甘坤霖的可持續理念也促使他獲得了魚菜共生農場設計師(Aquaponics Farm Designer)證書,他說:「我一直想在食品安全方面做點什麼,希望能學到一門專業技術,將來退休後也能派上用場,所以我就去報考了那個證書考試。」
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甘坤霖還加入了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志願者隊伍,為菲律賓的一所學校建立了一個魚菜共生系統。該系統利用魚類排泄物中富含營養的水給植物施肥,又將清潔的水引入魚塘,給魚類帶來「福利」。對於甘坤霖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項目,他說:「這是我第一次將可持續發展方法應用在海外項目上。」

水管上的洞可供農作物生長(圖片來源於YMCA)
除此之外,他還提到了其他難忘的可持續項目,例如位於新加坡紅山(Bukit Merah)的800平方英尺的魚菜共生農場,這是他和夥伴白手起家建造起來的農場。他說:「2020年,我們的農場剛剛開始運營,就遇到新加坡開展新冠防疫阻斷措施(circuit breaker),因此我們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來維持農場運營。即使面臨著很多困難,我們還是努力測試了幾種讓農作物生長的方法,這不僅提高了我們的技能水平,同時也讓我們掌握了很多知識。」


甘坤霖和位於紅山的魚菜共生農場
在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工作時,甘坤霖還為同事們建造了一套農業體系。他回憶道:「我建立了一個小型農業體系,讓同事體驗將農作物直接從農場搬到餐桌上的感覺。這個項目也展示了環境可持續性:雖然新加坡的土地資源有限,但是我們也可以吃到綠葉蔬菜。我們成功種植了芥藍和小白菜,它們的味道對我們來說無比珍貴。」
儘管甘坤霖已從新國大畢業多年,但他對可持續方面的熱忱依然發光發熱。最近,他在樟宜地區附近建造一個1200平方英尺的海上水培農場。他表示:「這是我們第一個在浮動平台上建造垂直種植塔的海上項目,我們會向浮動平台旁邊的餐廳供應綠蔬。2022年7月,我們預計可以完成這個項目的第一階段。」
可持續項目可從小型項目做起
對甘坤霖來說,他認為可持續項目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將計劃轉化為實際行動。大型項目可能會面臨好幾輪的審批過程,讓一些人望而生畏,但是甘坤霖認為,我們也可以從一些小型項目上著手。
他說:「如果我們不能開展大型項目,我們也可以嘗試一些不需要太多空間和審批流程的小項目。學校和社會也可以一起參與到這些項目中來,打造一個更加可持續的社區,推動清潔能源、農業技術和可持續設計等創新項目發展。」
文章英文版首發於新加坡商學院官網BIZBeat
原文標題為Terence Kam, Walking the Sustainability 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