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處決錫克族戰俘。圖源:新加坡國家檔案館)
K R Menon醫生後來回憶道:「(日軍進城後)市民都躲在家裡,不敢出門,他們都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
屠殺數萬華人
日本侵略軍占領新加坡之後,為了報復華人抗日,展開名為「肅清」的大屠殺,也稱「大檢證」,用多部貨車負責帶走有嫌疑的華人,年齡18至50歲,把他們帶到榜鵝、樟宜、加東、丹那美拉等海邊槍殺。至少七萬至九萬華人被殺。

(大檢證現場。圖源:新加坡國家檔案館)

(檢證合格的,蓋上個「檢」字,才可安全離去。通不過的,直接押上車,拉到海邊集體槍斃。「亂離時代」展品。)

(這是20歲廣東籍貫男子朱振南的良民證,他是海味雜貨店店員。「亂離時代」展品。)
位於樟宜的惹蘭培本是其中一個屠殺地點。這些是1966年在惹蘭培本亂葬崗發掘出來的,有鑰匙、錢包、筆、眼鏡、梳子、子彈殼、皮帶扣、菸斗等。這些都是野蠻侵略者血淋淋的罪證。




(以上三幅:「亂離時代」展品。)
先驅畫家劉抗1946年創作《雜碎畫集》,圖文並茂把日軍暴行形象地展現於讀者眼前。

(「亂離時代」展品。)
後記:沉重與悲戚之後是什麼?
我參觀過不少戰爭歷史展覽,但,給我如此沉重和悲戚之感的,只有兩個。
一個是我二十年前去過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一個是我這次去參觀的「亂離時代:1942年新加坡淪陷時期的回顧與意義」(Dislocations)二戰主題展覽,在新加坡歷史博物館展出。


這個展覽十分獨特。
它並不是教科書式的把新加坡淪陷歷史一幕幕展示,而是通過親歷者的各種回憶和文物,讓觀眾從個體的層面認識歷史,感受歷史。

(英軍從新加坡撤僑,僑民撤離時的心理活動。)

(在船上望著被轟炸的新加坡,四處火光搖曳。)

(很多船被擊沉,包括運送軍需增援新加坡的「亞洲皇后號。)
這樣的感受十分直觀,也十分有震撼力。
它讓你感覺到,苦難和無助,可能就在你我身上。
也讓你感覺到,和平與幸福,隨時可以離你遠去。
沉重和悲戚之後,應該是反思和記憶。

(「亂離時代:1942年新加坡淪陷時期的回顧與意義」從1月29日至5月29日在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入場免費。)
仇人可以原諒,教訓不能遺忘
今年是新加坡淪陷八十周年。
再過二十年,到了2042年,就滿一百年了。
屆時,幾乎所有二戰親歷者都不在了。但是,他們的子孫會聽自己父輩和祖輩說過抗戰和戰爭故事,這會成為他們家族記憶的一部分。
然而,對更廣大的新加坡社會來說,到時還會不會記得這場殘酷的戰爭?還會不會認為這段歷史必須牢記?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牢記歷史,不是為了記仇,而是為了吸取教訓——居安思危,自力更生,奮發圖強。
仇人可以原諒,教訓不可遺忘。
新加坡不是第一次淪陷 悲劇曾經重演,將來也可能重演
1942年到1945年,新加坡淪陷於日寇之手。但,這不是新加坡第一次被侵略,也不是新加坡第一次淪陷。
根據《馬來紀年》的記載,新加坡在14世紀末曾被滿者伯夷侵略,之後被統治數十載。
15世紀初至16世紀初,新加坡被馬六甲統治;1613年,亞齊蘇丹國入侵柔佛,焚毀新加坡河河口的據點。
現代新加坡人很少有知道這些歷史的;即便知道,也只是知道硬邦邦的幾段文字記載,對這些歷史沒有任何情感和感覺,似乎它並不是我們的過去,似乎它與我們毫無關係。
當然,其中一個客觀原因是,現代新加坡人是萊佛士開埠前後移民的後代,我們並不繼承14世紀和16世紀的這段歷史,對它缺乏認同感,倒也不為過。
我們可以遺忘滿者伯夷和亞齊蘇丹國帶來的血的教訓。但是,如果我們也遺忘二戰,有朝一日,這段歷史就也會從我們後代人的集體記憶中抹去。
抹去又如何?
屆時,這個以百萬先輩的血、淚和尊嚴為代價的慘痛但寶貴的教訓,將付之東流。
如果我們忘卻歷史,如果我們遺忘教訓,如果先輩的沉痛與悲戚只成為展品,而不是我們集體記憶的一個部分,那麼,這個悲劇將來還可能會重演。
願天下太平,祝虎年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