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螞蟻今年初去香港旅遊時,第一天難免還不習慣。
一站上電動扶梯就自然而然地靠左站,結果被後面的乘客不耐煩地「嘖」了一聲。
不只是香港,許多國家的電動扶梯都是靠右站,讓左邊的空間變成「快速道」,騰出來給趕時間或在扶梯上快步行走的人,俗稱「左行右立」。
但紅螞蟻總是納悶,為什麼多數國家都是左行右立,偏偏新加坡卻是右行左立?

如果不趕時間,在香港記得靠右站。(香港01)
22年的「靠左站」習慣 說改就能改?
新加坡的「靠左站」規定是從2002年開始推行的。
地鐵公司SMRT當時給出的解釋是:
根據新加坡的公路交通規則,行駛較慢的車輛都是靠左駛,好讓行駛較快的車輛可從右邊超越。
多數新加坡乘客在乘坐電動扶梯時,也會很自然地站在左邊。由於多數人是右撇子,用右手去握扶手會握得比較緊,從右邊上下扶梯也比較安全。
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這也成為新加坡人約定俗成的一種默契。
除了新加坡,在電動扶梯上靠左站的國家還有馬來西亞、日本(關西地區除外)、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
不過,香港近日卻開始呼籲民眾,在乘坐電動扶梯時左右兩側都站穩,原因是:
今年首九個月,香港的地鐵站內發生了430起電動扶梯意外,其中六成涉及乘客沒有緊握扶手,或在扶梯上行走而失去平衡。
改變的用意當然是好的,但宣導方式卻引起一些乘客的不滿。
原來港鐵公司安排了多名「電動扶梯安全大使」,在繁忙時段站在扶梯的左右兩側,手裡拿著「兩邊企定」(粵語指「兩邊站穩」)的標語牌。

繁忙時段,請別擋路。(Threads/tszlttang)
一名香港網民在社媒上分享這張照片時申訴,他當時趕著赴約,本來打算從電動扶梯的左側快速通行,不料卻遇到這些安全大使「擋路」,完全不留任何縫隙。
紅螞蟻完全能感同身受。
就在上個周末,紅螞蟻眼看列車再過一分鐘就要進站,電動扶梯上卻有一對情侶並排站著聊天。
紅螞蟻禮貌地說了聲「Excuse me」,卻還得看他們的臉色。(誰叫紅螞蟻打斷了小兩口的對話,真是罪該萬死。)
蟻粉或許會反駁:
趕時間就爬樓梯或搭電梯嘛!
紅螞蟻不是沒試過,但比起爬樓梯,在電動扶梯上行走不僅能省多幾秒,還能省點腳力。
如果手裡提著大包小包,還要爬幾十個梯級,那該有多累啊!
當「右行左立」變成「右空左滿」
在電動扶梯上「左行右立」的傳統,最早可追溯到1944年的英國倫敦。
之後,世界各國紛紛開始效仿,這種「社會禮儀」也作為一種文明行為被廣泛推廣。

「左行右立」的傳統最早可追溯到1944年。(網際網路)
不過,在新加坡支持「左右兩側都站著不動」的乘客,還是大有人在。
讀者Martin Lee周三(11月13日)致函《海峽時報》,建議新加坡考慮效仿港鐵的「明智舉措」。
他認為,在人流量高的地方,「靠邊站」未必是最安全和實際的做法。
「一些電動扶梯又高又陡,速度又快。上下扶梯時若沒緊握扶手,一不小心就會摔倒或發生意外。」
「允許人們站在扶梯的左右兩側,將抑制人們跑上扶梯的衝動,從而降低發生事故的風險。」
Martin Lee也說,當大家都靠左站,扶梯的右側卻是空蕩蕩的,無形中就把扶梯的載客效率削減了一半,造成扶梯口出現「瓶頸」。
一項由國際電動扶梯公司展開的研究就發現,乘客站在電動扶梯的兩側,可減少整體擁堵情況高達三成,對疏散地鐵站人流也更有效。

兩行變一行,人龍也增加了一倍。(聯合早報)
在扶梯上走動沒緊握扶手 占扶梯意外近兩成
新加坡建設局去年底發布的數據顯示:
2023年首十個月通報了632起電動扶梯意外,近兩成是在扶梯上走動或沒緊握扶手所致。
造成意外的其他因素包括:
專家指出,購物商場的電動扶梯速度一般為每秒50公分,地鐵站的扶梯速度則更快一些,約為每秒70公分。
亞洲建築環境學院院長蘇廷弼告訴《南華早報》,當所有人都站在電動扶梯的一側,毫無疑問地會給扶梯造成不均勻的負載,影響扶梯的平衡和穩定性。
「這種不均勻的使用方式將導致階梯、鏈條和電機等部件更容易磨損,並縮短扶梯的使用壽命和效率。」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聯合早報)
蘇廷弼解釋,從設計原理來看,電動扶梯與傳統樓梯是截然不同的。
電動扶梯的梯級高度雖然不得超過24公分,卻比公共場所樓梯的13至18公分還要高,並不適合快步行走。
「趕時間的乘客,若要安全快速地通過,最好還是爬樓梯。」
好吧,既然專家都這麼說了,紅螞蟻以後會乖乖聽話。
但紅螞蟻最後還是要說一句:
只要注意安全,騰出足夠空間,其實站哪邊都不是問題,實在沒必要硬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