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人周末出外用餐,本應是樂事一樁。
但如果孩子對某種食物過敏,父母難免總是提心弔膽,深怕孩子不小心吃到不該吃的,觸發過敏反應,一發不可收拾。
家長Ashley Ong的5歲女兒對雞蛋和魚類過敏。她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說,每次在外點餐都是一項「大工程」。
「菜單上的每道食物,我們都得問清楚,關鍵是裡頭有沒有用到雞蛋。有一次,店員堅持菜肴里沒用到雞蛋,但女兒吃了立刻嘔吐和呼吸困難,追問之下才發現是炸食物的麵漿里加了蛋。」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的最新數據顯示,因食物過敏求診的兒童病例,從2014年的300起,激增至去年的1萬起。
當中,兩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原依序為:
雞蛋、牛奶、花生和貝類海鮮。

這些餐盤上常見的食材,也是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原。(海峽時報)
平均每個星期就有三到五名幼兒,在第一次吃雞蛋後產生過敏反應,送到竹腳婦幼醫院治療。
小時候過敏 長大就會自然克服?
很多人以為,隨著年齡增長,兒童對食物的過敏程度也會自然減輕。
但兒科專家的最新研究發現,花生和貝類海鮮比其他食物過敏原還要棘手,患者可能終身無法脫敏。
對雞蛋過敏的兒童,多數在升上小學之前就會擺脫症狀;患有牛奶蛋白過敏症的兒童,症狀卻比想像中「持久」。
輕微的症狀包括皮疹、蕁麻疹、嘴唇或眼睛腫脹;嚴重者可能全身發腫或呼吸困難,甚至因血壓過低而昏厥。

對花生過敏的兒童,可能終身無法脫敏。(網際網路)
由食物引起的嚴重過敏反應(anaphylaxis)病例,近年也呈上升趨勢。
從2014年至2020年,竹腳婦幼醫院兒童急診部處理的這類病例增加超過兩倍。
竹腳婦幼醫院小兒過敏科主任兼資深顧問醫生張國威說:
「雖然新加坡尚未有兒童因食物過敏而致命,但近乎致命的病例越來越多。」
他建議嚴重過敏者隨身攜帶腎上腺素注射筆(EpiPen),注射後可讓血壓回升,心率加快,從而保住性命。

對食物產生嚴重過敏反應時,用腎上腺素注射筆在大腿上扎一下可以保命。(網際網路)
兒科醫生林麗貞也提醒,對牛奶過敏的兒童,應避免食用乳酪和巧克力等奶製品。
「如果擔心孩子因奶製品過敏而缺乏鈣質,可以讓孩子多吃富含鈣的食材,例如菜花、蘆筍、羽衣甘藍、核桃、杏仁、麥片奶和無糖豆漿。」
一天一煎餅 克服蛋過敏
食物過敏的發生,是因為人體免疫系統錯誤地把某些食物里的無害蛋白質,視為對人體有威脅的物質。
因此,近年有不少本地醫院採取口服免疫療法(oral immunotherapy),即在醫生和營養師的密切監督下,循序漸進地讓兒童增加食物過敏原的攝取量,直到完全脫敏。
這個部門的名稱挺有趣,叫「食物挑戰診所」(Food Challenge Clinic)。
竹腳婦幼醫院從2021年起,試行全球首個採用煎餅進行的雞蛋脫敏療程,讓過敏兒童每天食用一小塊含有雞蛋的煎餅,然後逐月增加分量,慢慢提高他們對雞蛋的耐受力,整個療程為期一年半。

每天吃一小塊煎餅,一年半後就能吃一整顆水煮蛋?(聯合早報)
高蛋成分的煎餅用兩顆雞蛋做成六個煎餅,低蛋成分則用一顆雞蛋,療程目標是讓過敏兒童最終能食用一整顆水煮蛋。
不過,由於這類脫敏療程有一定的風險,因此只能在醫院裡進行,父母不宜在家中自行嘗試。
家長對食物過敏 孩子也會有?
如果父母雙方或其中一人有食物過敏,那麼孩子患上過敏症的風險也會增加,尤其是患有濕疹(eczema)的兒童。
蟻粉如果懷疑孩子對某種食物過敏,可以為孩子安排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
這是一種簡單、快速且準確的方法。醫生會在兒童的前臂或背部皮膚上畫標記,把過敏原滴在皮膚上,然後用點刺針穿過液滴,輕輕刺入皮膚。
如果對測試物質過敏,皮膚會開始發癢,並出現凸起的紅色腫塊或輪狀物,像蚊子叮咬的痕跡。腫塊越大,意味著過敏度越高。

皮膚點刺測試可以快速測出孩子對哪些食物過敏。(聯合早報)
國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副顧問醫生黃秀盈也提醒家長,務必通知學校有關孩子的食物過敏情況,除了能避免誤食,也不讓孩子覺得被孤立。
「例如班上有同學慶祝生日時,父母可以為對雞蛋過敏的孩子提前準備一份無蛋的蛋糕,讓孩子帶到班上與同學一起吃,就不會有被孤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