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教師蔣鳴經常嘗試各種教學法,她時而將課文變成劇本,讓學生搬演文中情節,時而用科技平台設計小組搶答比賽,讓學生在玩樂中學習。
全國傑出華文教師獎得獎者蔣鳴受訪時說,很多原本排斥學習中文的學生,都能接受她多元、輕鬆的教學方法。
在聖嬰女校(客洛)任教的蔣鳴發現,越來越多學生來自講英語的家庭環境。「他們平時比較少接觸華文華語,生活上也少用這個語言,不少學生覺得華文難學,也因此排斥。如何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變得相當重要。」

蔣鳴發現,低年級的學生一般比較好動,因此想到以課文為劇本,讓學生邊念課文,邊搬演文中的情節。「比起坐著朗讀課文,學生們邊演邊念時比較投入。」
為了讓學生能在遊戲中學習,蔣鳴通過科技平台Kahoot設計小組搶答遊戲,讓學生通過遊戲複習之前學過的詞語。她會設計幾道詞語解釋題目,每道題有四個選項,答案正確最多的小組就能獲勝。「我會給學生分組,每組會有一台平板電腦,比賽的成績會投映在教室的大熒幕上。」
蔣鳴說,因為是遊戲的形式,學生們都很踴躍參與。「這個年紀的小朋友是愛玩的,玩耍是他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教學方法越是接近他們的生活,他們就越能接受。」
另一名全國傑出華文教師獎得獎者林慧敏同樣認為,教學方法越是貼近生活,就越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林慧敏在醒南小學任教,一有機會就會通過華語流行歌曲教學。「比方說,在講《三國演義》的課文時,我會介紹學生聽林俊傑的《曹操》,談論夢想時介紹他們聽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
「我發現學生們喜歡聽音樂,要他們唱歌比讓他們朗讀課文容易,和課文相比,他們較容易記起歌詞中的生字。」
本屆全國傑出華文教師獎的初選評委之一黃黛菁博士(68歲)受訪時指出,今年的得獎者善於在教學中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他們從200名被提名的教師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老師教課生動與否很重要,只要學生覺得你的課有互動性,即使剛開始覺得華文很難學,但學生們漸漸也會願意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