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9日,李光耀在東京出席《朝日新聞》舉辦的專題研討會中,談論了亞洲國家民主發展的歷程。
二戰後,英法兩國相繼在40到60年代放棄它們的帝國事業,讓其殖民地獨立,並以本身為模式,為這些新興的獨立國家制定了民主憲法。西方將民主政治當作對付共產主義的一種思想體系,大力推行民主與人權,作為世界各國一律可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西方民主在亞洲碰壁
李光耀:
為什麼民主政治在大多數新興獨立國家行不通?特別是,為什麼美國式的憲法在菲律賓這個唯一的美國前殖民地里卻行不通呢?
菲律賓在1946年宣布獨立後舉行大選,即開始試行民主政治。早在馬可斯在1986年被攆下台之前,這項民主政治的試驗已在1972年宣告失敗,菲律賓實行軍法統治。1987年2月,科拉桑阿奎諾總統又頒布了一套美國式的憲法。然而,就在憲法委員會會制定這個憲法時,菲律賓軍人發動了四次政變。1987年5月,菲律賓舉行了參眾兩院選舉。這依然解決不了該國武裝部隊效忠對象的問題。選舉過後,菲國又接連發生了三次政變。
除了日本以外,亞洲各國面對的基本問題是如何保持政治穩定。亞洲舊社會都幅員極小,由酋長或蘇丹統治的社會。後來,歐洲殖民地政府把許多這些幅員狹小的地區合併起來,形成了較大的行政單位。現在,這些較大的行政單位包含不同的種族,都已成為新興的國家。
東南亞國協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中文簡稱東協、東協、東南亞國協或東協。
東協成立初期,基於冷戰背景立場反共,主要任務之一為防止區域內共產主義勢力擴張,合作側重在軍事安全與政治中立。
東協目前共有10個正式的成員國(合稱東協十國)--創始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其他:汶萊、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

李光耀:
當這些(新興)國家的現代化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後,又會有新的壓力出現,對國家政治穩定構成威脅。
人民接受教育,加上對外面的世界,特別是美國、歐洲和日本有了認識以後,他們的思想和態度也跟著起了變化。韓國和台灣的知識分子紛紛對他們各自政府的合法地位提出質疑。韓國和台灣兩個政府都採用了具有更廣泛代表性的政體,以適應並遷就這些變化。韓國的問題較多,特別是工會問題。韓國人的文化向來對戰到底的勇士歌頌讚揚。韓國人的傳統文化並不推崇「互讓」,「自己活也讓別人活」的人生哲學。
亞洲人民需要政府維持社會秩序
李光耀:
對亞洲國家來說,問題並不單單是該怎麼樣或要怎麼樣才能模仿美網、英國或西歐的憲法,來制定一種制度。亞洲國家的人民希望生活在一個有秩序的社會,並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他們希望在生活方式、政治自由和其他自由方面,在合乎社會利益的範圍內,儘量享有個人的選擇機會。
在教育和工業經過了某一個發展階段後,人民可能需要一個代議制政府,不論這個政府是以什麼方式選出,以調和社會中互相衝突的集團利益。維持社會秩序穩定代議制政府也是讓人民建立一種新的共識,一種社會契約的方法之一,使他們能對進一步的快速經濟增長和個人自由兩者之間的權衡問題,取得一致的意見。
民主進程與社會發展規律
李光耀:
在亞洲國家,政治失敗的一方往往不願意接受選舉的結果,而繼續在立法議會內外進行鼓動和反對。這使到局面變得不穩定。當不穩定的局面危害到國家的進步時,政府就削減民主權利。於是,許多推行民主政體的亞洲國家不時得實行緊急統治或軍法統治。即使在北愛爾蘭,情形也是這樣。
要使民主能夠運作,不會有時被中止,有關國家的人民就必須培養一種文化習俗。在這種文化里,競爭的集團能夠自行通過互相讓步而不是暴力,協調彼此的歧見或衝突。人民必須接受政府的觀點或政策是對的,因為這是他們在投票時的選擇。他們可以通過和平的途徑,在下一輪的選舉中要求改變。
不過,要做到這一點,人民必須達到相當高的教育和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的中產階級人數必須相當多。這樣,他們在生活上才不必為了基本的生存而掙扎。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未爆發之前很久,就已達到了這個水平。韓國和台灣在70年代末期才達到這個水平。它們現在可以朝向更具代表性的政治邁進。韓國和台灣的人民正處於這樣的一個階段,即有學識的經理人員、工程師、監管人員和工人積極參與工廠的決策,以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自然地,他們都想把這種參與習慣擴大到政務上去。
新加坡應如何做
李光耀:
在這個市場和競爭已經全球化的世界中,政府必須建立共識,使人民、工人、資方和政府等各方,互相合作以取得成功。在現代工業經濟中,人民必須支持能影響他們命運的主要決定,因為工人的積極參與是高生產力的基礎。當較高的生產力把他們的教育和生活水準提升到夠高的水平時,他們就更有可能在下一輪選舉到來之前,接受定期選舉所表達的多數人的意見是決定性的意見,從而解決彼此的歧見。
在新加坡,英國人給我們留下了他們的議會政府結構。我們的問題一直是如何維持穩定。因為這個具有不同種族、語言和宗教的新社會中存有一人一票的不穩定因素。我們不得不把政治穩定當作首要任務隨著我們的教育和經濟進展到更高的水平,我們在決策方面也擴大了人民的參與。但是,任何一個新加坡領袖,都不能太過重視政治理論而忽略了穩定和有規律進展的實際需要。對於這一點,我相信我所講的,即使不能代表現在所有的亞洲國家,也可以代表大多數的亞洲國家。
參考資料:
《李光耀政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