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健康調查
本地年輕人的健康問題如何?一起來看下最新的調查。
01 運動不足
疫情期間居家辦公,加上休閒設施關閉,導致本地有足夠運動(每周150分鐘中強度運動)的人從2019年的80.1%下降至2021年的71.1%,尤其是女性無法達標。
根據衛生部公布了2021年全國人口健康調查(National Population Health Survey),在2021年,有73%的男性能夠達到每周運動量標準,能夠達標的女性較低,為69.3%。
年齡介於18歲至29歲年的青年中,76.3%有足夠運動量,是比率最高的年齡層。60歲至74歲年齡層的人比率最低,為65.1%。

占本地人在2021年每周整體運動量最大比率的是通勤(47%),其餘包括在休閒時間進行的體能活動(27.5%),以及與工作相關的體能活動(25.5%)。
除了運動不足,還有運動過量的問題。
橫紋肌溶解症因時下流行的混合健身、騎飛輪有氧運動,而引起人們關注。患者因過度運動,導致肌肉壞死和肌細胞內容物釋放進入血液循環。受訪醫生觀察到患者有上升趨勢,健身教練則提醒做強度運動須注意事項,防範橫紋肌溶解症。
小解時,發現尿色多為暗沉,呈現棕紅色,別誤認為是身體燥熱,多喝點清熱飲食便可置之不理。這或許是橫紋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的徵兆。
橫紋肌溶解症是以肌肉壞死和肌細胞內容物釋放進入血液循環為特徵的綜合徵。
這時,患者體內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水平會顯著升高,並可能存在肌肉疼痛及肌紅蛋白尿。病情輕則為無症狀的血清肌酶升高,重則出現酶極度升高,電解質紊亂和急性腎損傷,可危及生命。
除了可從尿色觀察病況外,它的臨床特徵包括常見的肌肉疼痛,不過這類疼痛與其他疾病導致的肌肉疼痛和症狀差異不大,容易誤診。
人們過度運動,尤其是做高強度運動,導致肌肉損傷相當普遍。時下流行的混合健身(CrossFit)、騎飛輪有氧健身(Spin)也可能引發橫紋肌溶解症,而且患者有上升趨勢。其他危險因素包括飲酒、服用某類藥物等,也會導致肌溶。
個人必須量力而為,不要因為硬撐而出事。
一般上,對於較少運動者,可以先從20分鐘的運動開始,之後慢慢根據能力,提升運動強度,儘量多喝水,在有冷氣設備的室內運動,比在戶外曬太陽較安全一些,可避免體溫容易升高。
橫紋肌溶解症的發生,跟大腿肌肉有密切關係,因為大腿是人體最大的肌肉群,而騎飛輪有氧運動使用最多的是腿肌,專注在雙腳運動,上半身較少活動,因此運動時必須格外注意。

即便不是高強度運動,如慢跑等,也可能發生橫紋肌溶解症。
此外,在上這類騎飛輪有氧運動課時,通常是跟團體一起做,教練會不斷鼓勵大家加油,感覺像比賽一樣,一些平時缺少鍛鍊而體力不足者,最終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症。
02 飲酒過多
本地人定期喝酒和縱飲(binge drinking)的比率過去10年呈上升趨勢,但是近年來並沒有出現顯著增加,縱飲比率從2019年的10.2%下降至2021年的9.6%。
衛生部公布了2021年全國人口健康調查(National Population Health Survey)關於定期喝酒、縱飲和吸菸的最新數據。

年齡介於18歲至29歲的青年男性中,每五人中就有一人縱飲(binge drinking),同樣年齡層也有10.7%的女性縱飲。縱飲的定義男女有別,指的是男性過去一個月內曾一次過喝超過五杯酒精飲料,或女性一次過喝超過四杯酒精飲料。
定期喝酒的人保持在低水平,在2021年為2.8%,2019則是2.1%。
另外,本地有17.8%的男性每天吸菸,只有3.3%的女性會這麼做。男煙客平均每天會抽12根香菸、女煙客則平均每天抽八根香菸。雖然2020年7月要求香菸必須是標準包裝,但吸菸率沒有明顯下降,從2019年的10.6%降至2021年的10.4%。
近一半的煙客表示有意戒菸,但只有18.4%打算一年內採取行動。
03 慢性病
人們在疫情期間推遲非緊急醫療服務,導致慢性病和癌症檢測率下降。在2021年檢查過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三種慢性病的人,從2019年的66.3%,下降至2021年的59.2%。
數據顯示,接受過乳房檢查的女性從2019年的38.7%下降至2021年的31.1%;接受過子宮頸抹片檢查(Pap smear)的女性也從2019年的48.2%下降至2021年的41%。
另外,結直腸癌檢測率也從2019年的42%下降至2021年的36.6%。
慢性病方面,有7%的調查對象在受訪時申報自己患有糖尿病,也有約16%和14%的人分別申報患有高血壓和高膽固醇。這個比率與2019年的數據相近,但衛生部指出,人們在疫情期間延遲進行檢測,一般上的實際患病情況要比受訪者自我報告的來得多。
04 接種疫苗
疫情期間,本地人除了接種冠病疫苗,也更積極接種其他疫苗,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pneumococcal)疫苗的年長者有所增加。在2021年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年長者達22.4%,比2019年的10.3%多近一倍。
某問卷調查從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展開,共訪問了8000名成年人。
調查顯示,32.4%年齡介於65歲至74歲的年長者在2021年接種過流感疫苗,比2019年的24.2%多。
每五名18歲至74歲受訪者就有一人(18.7%)在2021年接種了流感疫苗。其中,有19.1%的女性接種流感疫苗,比例高於男性的18.4%。

不過,接種流感疫苗的18歲至74歲的受訪本地居民,在2017年至2021年間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增長。
雖然在2021年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65歲至74歲年長者為22.4%,比2019年的10.3%多近一倍,但接種率在2017年至2021年間並沒有顯著增加。
另外,在2021年接種肺炎球菌疫苗的女性(22.8%)也同樣高於男性(21.9%)。
衛生部說,疫苗接種率近年來上升,可能是因為冠病疫情使人們意識到了接種疫苗的重要。
天氣轉涼加上國人旅遊歸來 12月上呼吸道感染病例比疫前多兩成。
兩周前開始觀察到流感病例增加約一成。加上冠病病例,診所每天平均看各10起流感和冠病病人。
隨著天氣轉涼,加上許多本地人出國旅行回來,本地的流感病例逐漸增加。如果算上冠病,上呼吸道感染病例比疫情之前的12月份高出兩成。
面對這三大呼吸道疾病的夾攻,適用於兒童的感冒和流感藥物貨量卻稀少。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因此再次建議公眾戴口罩,減少病毒在節假社交時傳播。
隨著邊境開放,越來越多新加坡人出國旅遊,流感病例也開始恢復至疫情前的數量。
根據衛生部官網發布的最新傳染病周報,比起去年,近期綜合診療所看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每周平均多出一倍。當中,絕大部分是A型H3N2流感。
B型流感的比率也有所增加。今年11月送檢的78個流感樣本中,73%是A型H3N2、9%是A型H1N1,18%是B型流感。
目前的上呼吸道感染病例比疫情前的12月份高出兩成,當中三分之一是冠病病例。過去兩年的流感感染非常少,主要因戴口罩和安全距離與隔離等措施,但這些措施放寬後,流感病例就明顯激增。

從今年11月底開始,出現咳嗽、喉嚨痛、流鼻涕和發燒等流感症狀的病患接受抗原快速檢測,每10人當中,就有約九人的檢測結果為陰性。
相比之下,在過去兩年內出現流感症狀的病患的抗原快速檢測結果,幾乎都呈陽性。這意味著病患很有可能感染了流感,因為我們繼續追蹤這些病例直到他們康復,他們自行在家中進行的抗原快速檢測仍是陰性。
目前在社區內傳播的主要病毒是流感,但人們應當保持警惕,因為冠狀病毒仍在突變,下一波冠病疫情應該很快就來襲,對社區的影響仍不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