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5月10日至23日,53歲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首次訪華。當時中新尚未建交,這是一次破冰之旅。隨同人員有夫人柯玉芝、女兒李瑋玲,外交部長拉惹勒南,財政部長韓瑞生等17人。

圖為毛澤東會見李光耀
當時周恩來已經去世,訪華期間,李光耀與毛澤東見面。5月12日,原定下午舉行第二輪會談,在會談前,中方官員突然通知:毛澤東主席要接見新加坡貴賓。
毛澤東當時的健康狀況已經惡化,已很少接見外賓。已經83歲的毛主席身體非常虛弱,當時走路都困難,本沒有計劃接見李光耀。到5月12日下午原準備雙方第二次會談前,毛主席才突然決定還是見見李光耀。這一次會見,也成了李光耀一家與毛主席的唯一一次見面,四個月後,毛主席便盍然長逝。所以當時能得到毛澤東的接見,是一種莫大的殊榮。
當天,毛澤東事先坐在客廳,他穿著淺灰色的「毛裝」。當李光耀一行步入客廳時,毛澤東由他的貼身秘書張玉鳳和孟錦雲攙扶起來,跟新加坡來賓握手表示歡迎。

圖為毛澤東會見李光耀
這時兩位秘書趕緊隱退到屏風後,以便兩位領導人拍照。毛澤東剛剛與李光耀握完手,就「撲通」一聲坐下,小張和小孟在屏風後看得清清楚楚,驚得差點喊出聲來。她倆最清楚毛澤東的病情,他經常兩腿發軟,無法站立。這次突然坐下,是主席實在無法支撐了。
毛澤東接見李光耀,前後只有幾分鐘,僅寒暄了幾句就迅速結束。毛澤東的講話沒有太多實質內容,只是表達對新加坡代表團的善意。
李光耀後來回憶道,毛澤東當時不只說話困難,腦筋也不如以前了,他看起來十分虛弱。後來李光耀對毛澤東的評價比較少,也比較平淡。
李光耀首次訪問中國的十多天時間裡,還遊覽了紫禁城、長城、兵馬俑、太湖、灕江等景點,參觀了大寨、延安毛主席棗園舊居,參加了廣交會等。

圖為李光耀一家登上了長城
回請 「小李」
三十多年前的1990年,中國也有一位「李總理」訪問過新加坡,他就是周恩來的「養子」——李鵬總理。他當時代表中國政府對新加坡進行國事訪問。周恩來在多年前沒有見到李光耀的遺憾,被他的養子來完成了,這同時也滿足了李光耀的遺憾。
順便說一下,百度百科的「李光耀」詞條中說:「李光耀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與中國大陸交往,雙方都放棄了上世紀60年代時敵對政策,李光耀會晤過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多位中國領導人 。」
實際情況是:李光耀和周恩來兩人從來沒有見過面。詞條中的介紹是不準確的。但是李光耀卻與現任的中國領袖習近平多次見面,詞條中卻遺漏了沒有說。看來,百度百科也要與時俱進了。
李鵬在1990年8月訪問新加坡,當時中國正處於外交上的「非常時期」,新加坡卻歡迎李鵬來訪,可見新加坡對中國的理解和支持。

圖為李光耀會見李鵬
李鵬來新訪問的主要內容有三點:
1.提前建交
李鵬來新加坡訪問, 加快了新加坡與中國建交的步伐。原本新加坡外交部長曾經向周恩來表示,由於新加坡華人眾多的特殊情況,所以在東協十國中,新加坡將會最後一個與中國建交。周恩來總理也對此表示「理解」。在李鵬總理訪問新加坡後不久,沒有等到汶萊與中國建交(1991年9月),新加坡就在印尼與中國建交後,於1990年10月3日,就「提前」與中國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
2. 不「開倒車」
李鵬問李光耀:新加坡在中國的商務發展如何?
李光耀說:新加坡投資者在中國碰到很多困難,太多的人虧損了,投資信心受到了打擊,大家都說中國的情況很混亂,因此,投資步伐慢了下來。
李鵬說:中國歡迎外國投資者來賺錢,但是,中國的政策是確保他們不會賺太多的錢。
李光耀對此的理解是:無論雙方原本同意的數目是多少,一旦發覺他們投資的盈利太高了,就會想辦法使它公平合理。
李鵬說:外國投資者在中國面對政府的低效率和繁文縟節的問題,這些問題也讓中國政府大傷腦筋。中國正在慢慢解決。但是,自從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以來,中國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中國絕對不會在改革開放上「開倒車」!
對中新兩國在投資中遇到的問題,李鵬充滿信心,相信難題都能達到解決。
3. 軍訓問題
在訪問中, 李鵬對李光耀說:「你們的軍隊可以到中國來訓練,條件比台灣更好。」大家聽了都笑起來,以為這是在開玩笑。
李光耀說:「等到那一天,亞洲一定和平了。」
但是亞洲一直沒有「平靜」下來,中新關係也不時出現「浪花」。前幾年發生的香港海關扣留新加坡裝甲車事件, 就源於新加坡武裝部隊在台灣訓練。
當時李光耀的考慮是:
一是馬共在中國的流亡分子對此事會怎麼想(當時馬共還存在);
二是新加坡的武器大部分都是從西方國家購買,西方國家會怎麼想?
所以李光耀沒有答應李鵬的建議。
周恩來與李光耀雖然沒有見過面,但他們對中新友好關係的建立,可以說扮演了「破冰」性質的關鍵作用。中新傳統友誼是包括毛澤東在內的老一輩領導人親手締造的。儘管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周恩來還是多次與李光耀通信、對話、派團、邀請,可謂是用心良苦!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改革開放後,在李光耀的多次建議下,鄧小平徹底改變了中國對外關係中一些「左」的做法,停止了對東南亞國家內部共產黨運動的支持,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走向正常化。中新關係也迎來了嶄新的一頁。
周恩來和李光耀兩個偉人,他們發展中新友好關係的美好願望,最終還是實現了。
作者簡介
田柏強 原中國安徽工人日報高級記者 現旅居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