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冥誕100周年。李光耀( 1923年09月16日~ 2015年03月23日),祖籍中國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鄉 ,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創始人,新加坡政府首任總理,被譽為「新加坡國父」。2018年12月18日,李光耀獲得「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為紀念「李光耀冥誕100周年」,本號將推出「百年光耀」系列文章,敬請關注。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東西方仍處在壁壘分明的冷戰時期,周恩來和李光耀就有過多次聯絡。中國有個成語叫「三請四邀」,周恩來確實曾經三次派團、四次邀請李光耀訪華;兩人通過信,也隔空對過話,雙方都很想見面,但最終卻未能見上,成為兩個偉人的終身遺憾。
周恩來和李光耀,一個是新中國的開國總理,一個是新加坡建國總理;一個是全世界人口最多國家的總理,一個是海外華人比例最高國家的總理,他們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威望。
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後,贏得全世界的尊重;李光耀帶領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贏得全世界的讚許。
具有戲劇性的是,多年後的1990年,周恩來的養子--時任中國政府總理李鵬,在中國外交的受到冷遇的「特殊時期」,李鵬卻收到了李光耀邀請他訪問新加坡 !
書信往來
周恩來與李光耀的關係,就是中國與新加坡的關係縮影。中新關係歷史久遠,新加坡除了與同盟會及後來的中國國民黨有關係,與中國共產黨也有關係。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共曾派出一名代表到新加坡,協助發動南洋的共產主義運動,當時的國共鬥爭也延伸到了新馬。李光耀創建的人民行動黨與馬共也有聯繫, 曾經聯手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一些人民行動黨的成員,後來還退出人民行動黨,參加了馬共或者其外圍組織。
1949年後,新馬兩國都禁止國共兩黨在當地活動,但是在華族社群中,兩黨都各自擁有支持群眾,兩派支持者分化現象非常明顯,在新加坡 」馬共「 的影響很大。
1963年,周恩來曾經給李光耀寫過一封信,內容同他寫給其他國家政府首長的信一樣,籲請廢除和銷毀核武器。李光耀給了周一個平淡而肯定的答覆,說這將受到各方歡迎。
當時新馬還未合併,馬來西亞首相東姑知道後,指責李光耀同一個馬國不承認、而且言論和行動都對馬來西亞含有敵意的國家直接通信。
1965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尼代表團時,對新馬合併後的「馬來西亞聯邦 」加以譴責。印尼當時也是反對新馬合併的。後來新加坡獨立,中國也不承認新加坡共和國,仍然把新加坡看作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同時也不承認馬來西亞政府,認為它是英美帝國主義的幫凶。
北京的宣傳不斷指責新加坡當局鎮壓新加坡人民的「犯罪行為」。1966年,中華全國總工會發電報給新加坡的左翼工會,表達了中國工人對新加坡當局鎮壓工人的野蠻行為的憤慨。1968年,北京電台稱: "李光耀是美國和英國帝國主義的走狗。」
1970年末,北京悄悄改變了對新加坡的態度。1971年後,北京停止對新加坡政府的公開抨擊,那一年中國銀行新加坡分行在新加坡國慶日,史無前例地升起了新加坡國旗,釋放出友好信號。
1971年,新加坡在聯合國投票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也對中國釋出善意,凍結的中新關係迎來了破冰時刻。周恩來希望藉此機會,促使中新關係逐步走向正常化。
三次「派團」
大家都知道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桌球外交」。其實中國與新加坡之間也進行過「桌球外交」。新加坡與中國的第一次接觸,也是通過「桌球外交」進行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中方曾提議派貿易代表團和雜技團訪新,但這兩個團都被拒絕了。1972年,中國派出一支桌球隊到新加坡訪問。這已是中方提議派的第三個團了。
1971年,北京舉辦亞非「桌球友誼賽」邀請新加坡參加。李光耀允許新加坡桌球隊接受邀請,參加北京舉辦的「友誼賽」。
幾個月後,新加坡又派出第二個代表團去北京,參加亞洲桌球聯盟。接著李光耀接受中國的建議,同意中國派一支球隊次年到訪新加坡。因為此前李光耀兩次拒絕中國派代表團訪問新加坡的建議:一次是北京貿易代表團,一次是雜技團。
中國有句古話叫「事不過三」,時任新加坡外交部長拉惹勒南對李光耀說:「這次沒有必要再回絕了,以免對方不高興。」李光耀終於接受了中國派桌球隊來訪的建議。
李光耀當時在擔心什麼?原來「wg」初期,中國大量宣傳xxx思想,及「造反有理、解放全人類」之類的宣傳品流入新加坡,在當地新加坡地華人也出現「極左「思潮,社會上也出現「騷亂」現象。新加坡對此防不勝防,成了李光耀的「心病」。新加坡不得已在海關、郵政等部門設立關卡,嚴禁這類宣傳品流入新加坡。
在這次的桌球友誼賽中,果然出現令李光耀擔心的情況。在比賽現場,一些當地華人不支持新加坡隊,反而支持中國隊,高呼口號支持xxx 。李光耀對此非常生氣,公開嚴厲批評這些左翼分子是新加坡的「小xxx」。在這種情況下,中新之間的「桌球外交」自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四次「邀請」
周恩來四次邀請李光耀訪華,其中兩次經第三國領導人傳話,兩次通過新加坡外交部長邀請。兩次經第三國領導人代邀請:
第一次是1975年6月,泰國前首相庫立到北京訪問時,周恩來請庫立帶口信給李光耀。庫立回來後訪問新加坡時,給李光耀捎來周的口信:邀請李光耀訪問中國。李光耀當時沒有作出回應。
第二次是1975年9月,李光耀在德黑蘭會見伊朗國王時,胡維達首相又向李光耀轉達周恩來的邀請,並且補充說道「時間不多了」。
兩次通過新加坡外交部長邀請:
第一次是1975年3月,新加坡外交部長拉惹勒南訪問中國時;
第二次是1975年年底,拉惹勒南出席聯合國大會時。
這兩次都是由時任中國外交部長喬冠華,向拉惹勒南轉達周恩來的邀請,並希望李光耀能夠儘快訪問。
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9月,李光耀訪問德黑蘭。16日那天,伊朗首相胡維達在賓館為李光耀慶祝52歲生日。李光耀常選擇在生日時出國訪問,主要是為了避免在國內人們給他祝壽。正在李光耀切生日蛋糕時,周恩來邀請李光耀訪問的電報,送到中國駐伊朗大使的手上。
中國大使也是來向李光耀祝壽的。大使便將電報拿給李光耀看。這一切似乎是精心安排好的。
李光耀當時理解,要是兩人見面的話,就得儘早去。
那個時候,報章上經常報道周恩來長期住院的消息。李光耀決定走一趟,於是定下1976年5月訪華的日期。
然而,周恩來總理於1976年1月去世。李光耀在後來的回憶錄中,把與周恩來的擦身而過,看作是人生之中的一大遺憾!

圖為周恩來在四屆人大會議上
李光耀對首次訪華極為重視。李光耀說:「我去中國所做的討論和準備工作,比任何一次國事訪問都充分。」
1975年底,李光耀決定訪問中國,留了幾個月時間來做準備;另外也是因為新加坡天氣炎熱,而年底或年初,中國都比較寒冷,出行多有不便,所以李光耀選擇在5月訪問中國。只可惜,李光耀訪華時,周恩來已經逝世。陰差陽錯,兩人最終沒能見上一面。

重釋「華僑」
1974年,中國改變了對「華僑」的立場。當年5月,馬來西亞首相拉薩訪問北京,曾經向周恩來提出兩個問題,一是中國對華僑的態度;二是中共對馬共的支持。
周恩來回答說:「華僑」這個詞用法不當,因為許多「華僑」其實早已接受居留國的公民權。(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如今中國對「華僑」有新的政策,不再鼓勵華人回國。從1969年起,中國規定海外華人回中國探親訪問必須申請簽證,不再像過去那樣允許他們自由進入中國。
是否這也可以這樣解釋:
華僑是具有中國國籍的中國人;華人是不具有中國國籍的中國人。新加坡的中國人,如果沒有中國國籍,只有新加坡的國籍,應該稱之為:華人,而不是華僑。
至於馬共,周恩來說,中國一向支持擺脫殖民地壓迫的「解放運動」。不過這種運動只有憑藉國內的力量,而不是來自中國的支持。如果東南亞國家和中國都肯向前看,那麼不止關係可以改善,建立邦交也會水到渠成。
馬來西亞首相訪問北京回來後,就向李光耀通報了周恩來的講話,使李光耀知道了中新關係發展的新方向。
當時中國有所擔心的是新加坡與蘇聯的關係。1973年,李光耀派新加坡外交部長拉惹勒南訪問中國。拉惹勒南同周恩來會晤時,針對蘇聯船隻停靠新加坡港口的事,重申了新加坡的立場,即:新加坡的海港是開放的,不會特別歧視想要維修船隻的任何國家,但也絕不容許任何勢力利用新加坡對其他國家進行顛覆活動。
拉惹勒南還向周恩來說明,新加坡的鄰國對新加坡華人眾多的情況特別敏感,「我們只能在他們同中國建交後才能和中國建交,避免引起鄰國的疑心。」
周恩來回答:「我們尊重新加坡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隔空對話」
李光耀和周恩來兩人雖然沒見過面,但是多次通過第三者展開「隔空對話」。
周恩來曾批評李光耀敵視中國,令他失望。他說:「李氏雖然是華裔,卻一直展現敵視中國的態度。」
1975年6月,周恩來還通過泰國首相庫立帶話說:「如果李光耀擔心中國政府會接管新加坡,那他應該放心,因為我們不會那樣做,我們有許多人要照顧,為什麼要接管新加坡來徒添負擔呢?李光耀應該照顧好他的人民以便他們不會想要逃到中國來。」
李光耀也通過庫立帶話說:「如果我和周先生同聲同氣,其他人卻不同意我這樣做,他們會把我踩扁,到時周先生卻保不了我。新加坡人是不會想去中國的,迎著他們來的都是一窮二白的親戚們,這些人什麼都要,包括底褲。」
李光耀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1965年印度尼西亞「排華」,大肆屠殺華人,新加坡人對此記憶猶新,當時中國卻無力制止。假如「排華」的烈火燒到新加坡,周恩來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二來,在改革開放前,中國的經濟還比較落後, 一些中國人,還經常向在新加坡的親戚聯繫,希望在經濟上、生活上獲得幫助。
其實,周恩來批評李光耀,並非只是周恩來的個人看法,許多中國人都和周恩來有相同觀點。
至今一些中國人還認為,李光耀雖是華人卻反華、是一個「黃皮白心」的「香蕉人」。其實這是對李光耀的了解不夠。李光耀多次說過,中國越強大,對新加坡越有利。他認為,新加坡的地位類似回歸前的香港,是中國了解西方世界的一個橋樑和窗口。但是,他不希望人們把新加坡誤以為是「第三個中國」。
數過「家門」
從1976年後,李光耀一生訪問中國33次,其中6次到訪廣東。李光耀的祖居就在廣東省大埔縣。衣錦還鄉、光宗耀祖是中國的老傳統,而且李光耀的祖輩離開祖居時間並不長,大概在清朝晚期,許多親戚還在祖居居住。
周恩來對李光耀只有四次邀請,家鄉親人對他的邀請,可能有無數次!家鄉十分盼望李光耀能回來看看,並且把他的祖居修葺一新,還作為文物保護起來,後來還為他修建了「李光耀紀念館」。

圖為李光耀祖籍故居
李光耀也十分想回去,卻沒有一次真的回去看過。主要原因還是考慮新加坡「鄰居」的臉色,不「敢」回家鄉。想當年,只是給周恩來一次簡短的回信,就受到鄰國首相的指責,可見李光耀當時的處境。
但這不等於他不熱愛家鄉。李光耀說過,中國不對新加坡說「華人親情」,「鄰居」都會有顧慮,如果中國過分強調「華人親情」,那會適得其反,更引起「鄰居」的疑心。正也許因為如此,他三十多次訪問中國,卻沒有一次回家鄉。
「毛李」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