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關,還是不關,這是教育部長王乙康過去半年數次面臨的重大抉擇。
他認為,在捉摸不定的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面前,易於理解的簡單政策與透明的溝通方式,是爭取社會各界理解的不二法門。「你有什麼考量,儘量跟家長解釋,跟學生解釋。有時你的考量不完美,但是我覺得透明一點,講多一點,人家是會了解的。」
他進一步闡述:「有時我們思考的層面太多,不同的角度也太多,就變成你的決定太過複雜,人家就不明白。對老百姓來說,不明白可能簡直就等於沒有政策。所以政策需要越簡單越好,尤其是危機的時候更加重要。」

喜愛藝術的教育部長王乙康,日前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向記者介紹他擺放在辦公室的藝術品,包括他背後右側由我國第一代書畫家林子平創作的作品。(鄺啟聰攝)
王乙康上周五(19日)在教育部總部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暢談他今年1月以來應對疫情的心路歷程。在全民高度重視下一代教育的本地社會,教育部長一職是個燙手山芋。凡重大決策與宣布,無一不處於風口浪尖,被眾人審視。
他憶述,農曆新年假期過後,教育部第一次感受到家長要求學校停課的壓力。這種壓力在3月學校假期時達到頂峰。儘管當時社區病例不多,有感於其他國家病例飆升,教育部在3月假期結束前宣布,所有在3月學校假期開始後出國的學生和教職員工,都要履行14天的缺席假。
「那時候有些老師也嚇了一跳……決定相當辛苦,但是大家都配合了。」
無論是關不關學校,延長居家學習或提前放假,抑或是否因應全國進入解封第二階段而調整原有的每周輪流返校安排,除了參考醫療專家的建議,王乙康坦言,即便在教育部決策層,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
讚揚教師團隊靈活應變 感謝學生家長理解配合
以5月初政府宣布阻斷措施延長四周為例,王乙康說:「很多高級職員就覺得應該延長居家學習。他們覺得居家學習行得通,可以繼續做,但我自己的感覺是,老師累了,家長更累,所以讓大家休息一下,就把年中假期移前到5月。」
阻斷措施期間,他會召回個別在家辦公的高級職員,一同在教育部的大會議室開會做出決定。「我要看到他們的表情、聽他們的聲音語調,以及觀察他們是否對自己所提出的評估和建議有信心。」
儘管不常關注網民在社交媒體的留言,不過王乙康會特別留意公眾寄給他的信件,以維持對民意的敏感度。最多的時候,每天會收到200封來自家長的電郵。他在採訪中也多次高度讚揚教師團隊靈活應變及強大的凝聚力,並感謝學生與家長的理解與配合,那期間收到的負面反饋反而比平日少。
從這次疫情的處理上,王乙康再次堅定了自己的理念,即一個高素質的教育制度是縮小弱勢群體與精英階層差距的有效工具。「你一關學校,最吃虧的就是我們最低收入的家庭。因為有資源的家庭,他們有辦法補習……甚至把老師請來住在家裡。」
他慶幸政府早在2018年成立跨部門「提升」工作小組(UPLIFT),著重通過不同項目維持教育公平性,推動社會流動。疫情期間,學校大門依然為有需要的孩子敞開,並成功吸引到一些長期缺席的學生開始回到校園。
王乙康堅信,如果效仿一些國家長期停課,可能會對學生造成相當長遠的負面影響,甚至導致他們淪為「失落的一代」,最終形成社會危機,「所以我們儘量不要關學校,原因就是這樣」。
王乙康:五件我要告訴你的事
小小咖喱卜,記者會險「燒聲」;玩社交媒體不勉強,沒靈感就不放;喜愛藝術,辦公室如畫廊;黑膠唱片很愛聽,最愛還是搖滾味;從SMRT卸任,問拿車軌零件當禮物…… 你以為你已經很熟悉教育部長王乙康?未必哦。他上周五(19日)在教育部總部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暢談他應對疫情的心路歷程,也向記者介紹他擺放在辦公室的收藏。
記者:盧凌之 黃順傑
攝影:鄺啟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