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背後的故事
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是玩具醫生在無師自通的道路上,時刻提醒自己的信條。日常修復中,常遇上不曾交手過的材質,不曾了解的構造,他們也要邊學邊做。住院時間最久的棕毛熊,50來歲,半米高,內里是皮革材質,十分罕見。空氣氧化使皮面鬆軟,頭部裂開了。程麗琳試著修補「禿頂」,卻發現皮革太脆,縫補時不敢大力拉扯,最後嘗試用膠水粘合的方式,一撮一撮把毛黏上去。送進來小半年了,好在主人不急,讓他們慢慢修。要修好,因為那是父親留給他的玩具。

凱樂很開心小熊回到身邊,還穿了身新衣服。(受訪者提供)
醫院還有個急診部,專門搶救那些主人離不開太久的娃娃。小熊MooMoo被送來急診,修復時間只有一天。他的主人凱樂(音譯)是個七歲小男孩,三歲時不幸診斷有癌症,最近剛完成新一階段的治療。泰迪熊是媽媽買的,凱樂從小帶在身邊,睡覺時要抱著。時間久了,毛皮磨損嚴重。夫妻倆暫時放下手中的工作,全力以赴救MooMoo,龔志南說:「我們當時在想一定要幫他修補小熊,修補好了就能給他希望。好像在告訴他,如果我們可以救你的泰迪熊,醫生也會救你。」程麗琳還貼心地給小熊做了件帶帽子的藍色外套,把身體保護起來,髒了洗外套就好,減少磨損延長壽命。」
30來歲的妮娜(音譯)送來三隻小象,Lucky和Clever是在本地買的,Happy是在阿姆斯特丹旅行時買的。三隻小象是她的家人,是每日傾訴的對象,是在孤單時一直陪伴左右的好友。每年她會準時給象寶寶們過生日,買蛋糕慶祝,一起吹蠟燭。這次送它們進來,要做spa然後再做新衣服。妮娜按照每隻小象的性格,給Lucky設計了酷酷的牛仔衣,給Clever做了天藍色的毛絨衫,Happy穿了條綠色碎花裙。程麗琳通過簡訊跟她來回溝通著細節,確保款式花色都符合設想。

妮娜按照每隻小象的性格,給他們製作了衣服。(受訪者提供)
省下零用錢救皮卡丘
讓龔志南印象很深刻的是一名15歲的中學生,「他在網上找到我們,有一隻皮卡丘要修,臉上落了疤痕。我修完當面還給他,只見他從口袋裡掏出一疊兩塊錢的紙幣,加起來剛好湊整40元。他說自己花很長時間儲蓄,從零用錢中省下來,就是為了救他的皮卡丘。」小男孩之後又送來一隻玩具狗要換鼻子,但至今還留在醫院裡,「他說還在存『醫藥費』,等存夠了錢再來接它回家。」
玩具醫院每天都上演著許多溫馨、可愛、感人、悲傷的故事。當玩具醫生久了,總會不經意間通過娃娃來到一個人私密的內心世界。因為娃娃對主人來說是家人、是朋友,是一段記憶,或是一種信仰。
程麗琳說:「也許很多人不理解,一個娃娃髒了臭了丟掉買個新的就好,為何要花時間金錢去修復?其實對主人來說,每個娃娃都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有著特殊意義。因為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在修復時才會格外用心。每當看到一個病人出院,心情總是百感交集,會有不舍,但看到主人開心地領它們回家,就覺得自己做的一切很有意義。」

60年歷史的玩具熊被修復的前後對比照。(受訪者提供)
通過玩具與一個人產生的連接,直達內心,觸碰最柔軟的地方。玩具醫生正是通過修補娃娃的動作,去呵護人們內心最珍貴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