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Phintella sp.的蜘蛛是金蟬蛛屬跳蜘蛛的一種,很可能是全球首次發現的新品種。圖為母蜘蛛。(David J Court提供)
(新加坡26日訊)經300多名研究員和義工深入保護區採集樣本和分析,在4年的大規模物種調查中找到首次在新加坡發現的至少30種蜘蛛和10種甲蟲,以及超過160種首次在園區內尋獲的植物。
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占地雖小,卻蘊藏無限生機。國家公園局過去四年在園區進行大規模物種調查,尋獲約40種相信是首次在新加坡發現的蜘蛛和甲蟲,其中至少六種可能是新品種。
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占地163公頃,僅是新加坡總面積的0.23%,但是本地55%的原生植物、約40%的蜘蛛和84%的雙棲動物等都能在保護區里找得到。
調查2014年啟動,去年完成,超過300名研究員和義工在2015年至2017年深入保護區內採集樣本,再花約兩年時間分析和撰寫報告。公園局於昨天舉行的第八屆生物多元節(Festival of Biodiversity)活動上公布調查結果。
對比上一輪1993年至1997年完成的調查,這次發現多達200種過去園內沒有記錄的動植物,包括相信是第一次在新加坡找到的至少30種蜘蛛和10種甲蟲,以及超過160種首次在園區內尋獲的植物。
植物研究方面,公園局也把過去個別由公園局、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進行的調查歸入這次的綜合調查結果中。

研究員目前還在研究,確認圖中的竹節蟲(學名:Asceles larunda)是否是全球首次出現的新品種。(蕭俊教授提供)
公園局國家生物多樣性中心高級署長林良任受訪時透露,有至少六種蜘蛛很可能是新品種,不曾在其他國家被發現。如以武吉知馬命名,學名Paculla bukittimahensis的六眼蜘蛛。
生物多元節昨天和今天在大巴窯建屋局中心廣場展出,為今年的生物多元周畫下句點。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李智升,連同主賓總統哈莉瑪昨早出席了活動。
李智升致辭時說:「我們須要更努力地研究和記錄新加坡的生物多樣性。所累積的知識,在引導我們制定保育及管理政策時扮演關鍵角色。」
以時隔30年後再現的蛇形兩棲動物黃帶魚螈(Yellow-striped Caecilian)為例,這個瀕危物種生活在保護區的山間小溪,當局知道後就能擬定方案保護它們生活的環境。

這個全球首次發現的六眼蜘蛛,長度約四至五毫米,學名Paculla bukittimahensis。它是裝甲蜘蛛的一種,目前只有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內才找得到。(James W B Koh提供)
用聲波科技探測夜間出沒蝙蝠
他指出,公園局會繼續利用科技改善他們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式,像是採用聲波科技來探測夜間出沒的、棲息高處的蝙蝠。
公園局這次的調查,尤其是在蜘蛛調查方面有豐富收穫。
帶領蜘蛛研究團隊的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之友主席許國豐(70歲)告訴記者,之前他們在文獻里只找到少於60種跟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有關的蜘蛛,經過調查至今已確認317個品種,而且目前還有三分之二的樣本有待分析。
從採集到歸類比對至少花上兩三年
「一種蜘蛛從樣本採集到品種歸類,至少得花上兩至三年的時間。須要翻找文獻甚至向海外博物館借標本來比對,確保所找到的蜘蛛是新品種。」
他說,最令人興奮的不是找到多少新蜘蛛,而是年輕隊員也抱著熱誠,了解保護區是許多蜘蛛最後的棲息地,進而傳承保護自然的使命。